父女双院士佳话长励志
Published at May 30, 2022 04:18 pm
5月8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庄巧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5岁。
庄巧生出生于福州高新区南屿镇五都村。10日,记者走进五都村,探访庄巧生与家乡的故事。
父母卖房供他读书
五都村位于旗山脚下。五都村宁观自然村89号是一座土木结构的百年祖宅,庄巧生于1916年8月在这里出生。
庄巧生的母亲和祖母当年都在家务农。从庄家祖宅放眼望去,宁观自然村水田众多,现在盖满楼房的地方以前都是农田。庄巧生的童年浸润在田地里的稻香和房间里的书香之中。
已故的南屿镇五都村退休
教师庄友琴和村民庄友义,都曾是庄巧生儿时的玩伴。据他们生前回忆,庄巧生的父亲于中等师范毕业后,远渡重洋到荷属苏门答腊的一个荒僻小岛上,在当地小学教书。庄巧生在5岁那年,随家人迁居南洋,就读于当地华侨创办的小学。
1925年初小毕业后,庄巧生随家人回到福州城内定居。一家四口仅靠庄巧生父亲教书的微薄收入度日。庄巧生小时聪明过人,虽家境贫寒,但受父辈影响,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在福州私立三民中学就读时还因成绩优异而减免了几年学费。
为供孩子读大学,庄巧生的父母先后卖掉与人合建的房子和农村的祖屋。这一举动为人钦佩,令乡亲们口口相传。
父女双院士成佳话
1939年2月,庄巧生毕业于成都金陵大学农艺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庄巧生毕生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带头发展中国农业科学院小麦遗传育种团队,为中国小麦生产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中国小麦改良中心的建成奠定了基础。
他积极探索改进育种方法,推动数量遗传学和计算机在中国作物育种中的应用研究,是中国较早倡导使用三交和复合杂交的少数育种学家之一;他主持“六五”和“七五”中国小麦育种攻关,编译多部专著,为发展中国小麦生产与育种事业以及繁荣作物科学作出重要贡献。他一直把“要跌打滚爬在麦田中,学会同小麦对话”作为自己从事科学实验的座右铭。
庄巧生先后主持育成以华北187、北京8号、北京10号、丰抗2号、丰抗8号等为代表的4批共20多个高产抗病早熟冬小麦新品种;指导育成中麦175、中麦895等10个优质新品种。
他为解决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小麦锈病、倒伏等问题发挥了带头作用。
在庄巧生的言传身教之下,他的女儿庄文颖成为一名著名的真菌学家,推动中国真菌学科的发展。2009年,她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演了“父女双院士”的佳话。
为故乡蝶变而感动
庄巧生院士一直保持着与家乡的联系。去年6月,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安排代表团,专程前往北京拜访庄巧生、庄文颖两位院士。
看到视频里五都村故土的新貌,庄巧生激动得红了眼眶:“五都村变化太大了!当年的小山村,如今真的变成‘富美乡村’了。”
得知高新区将以两位院士的事迹为励志教材,建设双院士文化馆,打响五都双院士文化品牌,弘扬院士精神,当时,庄巧生、庄文颖非常感动,表示有机会将回老家、回高新区看看。
庄巧生曾谦逊地说:“我一生只做了两件事,一是育成十来个优良冬小麦品种,并在生产上应用;二是编写了几本与小麦或育种有关的专著,为中国农业科技事业留下些许历史记录。仅此而已,微不足道。”
建设双院士文化馆
目前,五都村的庄巧生院士旧居修缮工程已经完工,下一步将在此建成双院士文化馆,使之成为高新区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
施工人员介绍,庄巧生旧居为土木结构,由前厅及两侧廊房构成,因年久失修,部分夯土墙损坏,木梁架朽蚀开裂。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修复工程对老宅的主体结构进行了修缮,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老宅的样貌。
“修缮院士旧居对教育下一代很有意义,不仅能激励孩子们好好学习,还能让孩子们知道院士离他们其实并不遥远。”村民庄先生骄傲地说。
(徐文宇文
Author
KHO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父女双院士佳话长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