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甲午海战130周年。随着今年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开展,甲午海战沉舰系列遗址等一批水下文物遗址遗迹被首次纳入到全国文物普查成果中。日前,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以及辽宁省丹东市、大连市、葫芦岛市文物部门,共同开展了对甲午沉舰系列遗址的水下物探调查工作。「这次的核查结果显示,甲午沉舰系列遗址保存状态与当时一样。」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经远舰水下调查队副领队冯雷介绍,通过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支持提供的侧扫声纳、磁力仪等高精度设备,在此前第一阶段水下文物数据采集、录入的基础上,实现了对海床表面以及海床以下水下不可移动文物的全面核查。同时,根据目前技术手段及水下文物保存现状,冯雷认为「原址保护,并在发掘时加装锌块进行牺牲阳极保护」仍为最优解决方案。 ●文:香港文汇报记者 于珈琳 丹东大鹿岛报道 图: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经远舰倒扣使之保存完好
香港文汇报记者在此前跟随考古队进行水下文物普查时了解到,本轮普查也是辽宁首次将水下不可移动文物纳入到文物普查工作中。在由水下侧扫设备实时呈现的二维图像上可以清晰看到,经远舰的铁甲堡结构保存完好。「经远舰的结构比较特殊,由于是倒扣在水下的,只有铁甲堡结构是裸露在海床表面的,这致使它成为甲午沉舰中保存最好的。」通过磁力仪和遗址现状,考古团队综合判断,经远舰的军官仓、甲板上的武器装备都得以保存了下来。
冯雷表示,对于经远舰倒扣的状态,他们在2018年挖掘时采用了漏斗结构,以防止水下塌方。出于安全,必须大面积地向下挖掘才能保证倒扣的船体不会突然倾倒。
百余年战舰仍完好保存,冯雷对此认为目前的原址保护仍是最优方案。「按照国际惯例,水下不可移动铁质金属文物要采用牺牲阳极的保护方法,以减缓海水对舰体的腐蚀。」他认为,通过十余年的考古调查,目前甲午系列沉舰遗址的水下环境趋于平稳,下一步辽宁考古部门将倡议划立水下保护区,重点调查与局部发掘相结合,为丰富甲午海战历史提供更多扎实的史料实物。
科技手段多维呈现沉舰原貌
本次甲午系列沉舰的水下考古调查分两个阶段进行。「在今年7月底结束的第一阶段工作中,我们主要完成了对『致远舰』、『经远舰』和『扬威』号、『超勇』号位置数据的全面采集,并录入到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软件内,为今后建立全国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和文物资源资产管理、空间管控、动态监测提供科学依据。」记者通过跟随考古队进行了近15个小时的海上考古了解到,在科技手段的助力下,考古队工作人员仅手持一台如手机般大小的终端设备,就可以实现通过普查专用软件,精准地采集水下不可移动文物的坐标信息,划定文物本体边界,并对现场照片进行经纬度编码。负责此项工作的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普队员孙佳星介绍,考古团队目前使用的北斗海上GPS系统定位信息精度达厘米级,误差在2厘米左右。
10月10日起启动的第二阶段工作,则聚焦水下不可移动文物的原貌核查。冯雷介绍,此次采用的侧扫技术和磁力仪技术,能够实时生成水下二维图像,探测到准确的水下沉舰位置。通过设备水下实时上传的图形研判,并与此前数据对比,可以发现目前甲午沉舰与发掘时的原貌并未发生改变。「侧扫能够发现海床表面的遗迹现象,我们仍能通过图像看到经远舰裸露在海床表面的铁甲堡结构。」他介绍,磁力仪设备则能够发现深埋的金属等有磁力反应的遗址,当年甲午沉舰的发掘就得益于这一设备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