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人“食饼”和英国佬“吃派”有什么关系?
Published at Dec 15, 2023 03:57 pm
[audio mp3="https://weareunited.com.my/wp-content/uploads/2023/12/从食饼谈语言的普适性-.mp3"][/audio]
福州话“共食饼蜀样”,比喻事情就像吃饼一样简单。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向英国的同事解释此句。他居然马上领悟:“Oh hoho,这就是窝们常说的as easy as pie!”无独有偶,福州话中的“对手(搭把手)”,几乎可直译为英文“give me a hand”。再联想到与粤语读音近似的英文单词“dimsum”,以及来自闽南语读音的英文单词“tea”,难道说,我发现了天机?
等等!我可不是想说闽粤先民远渡重洋,把中华祖语远播海外。因为俚语中的这类表达不像舶来词,它很难沿着贸易路线溯源。而且,英文俗语“as easy as pie”的起源虽说莫衷一是,但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其中有闽地的“祖传秘方”。那么,是否还有这样一种可能,这些跨文化对应的俚语是不同母语者根据生活经验自发创造、独立形成的。
其实,这样的跨语言“雷同”十分常见。中文有“寸金难买寸光阴”,英文有“Money can't buy time”;中文有“树倒猢狲散”,英文有“Rats desert a sinking ship”。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些表达都采用了隐喻或类比,即用具体的事物、常见的现象来指代抽象的概念。在普通话和英语中,人们都选择了用“钱”喻指稀缺性,用动物在情急状态下的表现暗示人的本能。我们还可以借此解释文章开篇提到的巧合。福州人和英国人都接受了这样的心理映射:用“吃饼”的行为形容简易程度,用“对手”的举动代表抽象的“协作”概念。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相似性呢?认知语言学告诉我们,隐喻是人类学习的重要方式,它帮助我们从相对熟悉的领域入手理解陌生领域的概念。2019年亚利桑那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隐喻能够激活人们的感官体验记忆。比如,当我们听到“他很甜蜜”时,与味觉相关的区域就会被激活,帮助我们理解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当福州人听到“对手”这一动词时,与运动相关的神经就会被激活,帮助我们在大脑中实现由具象到抽象的一跃。也就是说,隐喻是根植在人类大脑里的能力。不管你有着蓝眼睛还是绿头发,无论你说福州话还是土耳其语,在日常交际中都不可避免使用隐喻思维来实现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那这么说来,语言是否只是人类认知机器的外壳?不同的语言就像不同的涂层,而客观世界的经验和人脑结构才是其不变的引擎。我有时感到迷茫:作为方言保育者,我常常有意放大方言中的“独特”部分,并以此凸显它的价值所在。可既然人类的认知是大同小异的,保育方言和地方文化是否是多此一举呢?
直到有一天,我的脑海中产生了这样一个类比,让我对此释然了。我们知道自己每天吃的食物无外乎由盐、水、糖、蛋白质这些物质构成。可试想,如果再也不吃各色的美食,大家人手一罐富含人体必需物质的“营养液”好不好呢?我想多数人是不会乐意这样做的,因为吃了什么固然重要,但食物带给人的感官体验也同样重要。类似地,语言不仅是沟通协作工具,一段话是趣味的还是严肃的,出自谁口又通过什么媒介传播……这些也都是重要的信号,给说者和听者带来不一样的内心体验。每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和思维,更是不可估量的财富。正如古老拉丁文谚语“Quot linguas calles, tot homines vales”所言,每多懂一门语言,你就多体验了一种人生。
写作的过程中,我偶然发现了一部19世纪传教士用福州话翻译的英文小说《贫女勒诗嘉》(Jessica's First Prayer)。故事背景设定在工业化浪潮汹涌的英国伦敦。有个翻译细节十分可爱:原文中的“铁路桥下的咖啡摊”,在福州话中变成了“街边路角其茶饼摊”,原本对摊贩如何让咖啡保持滚烫的描写,也被译者巧妙转化为茶饼摊点心的丰富与酥脆。译者对语言文化差异的精准拿捏扩展了共情的边界,不失精髓的同时使故事有了更广泛的受众。若无语言文化多样性,这样的“再创作”便无从谈起。
嘿!兄弟~福州腔调旨在展现年轻人使用方言的有趣情景。如果你是95后、00后,对福州话的日常表达有故事想说,欢迎你来投稿。
我们也想听一听你的故事,看看福州城有多少好玩有趣的生活情景。(讲不好也不要紧,我们都是两个声,敢讲最重要?
Author
KHO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福州人“食饼”和英国佬“吃派”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