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丝路 利桥扬帆(下)

Published at Jul 04, 2023 11:07 am
福清侨厝的集中展示利桥街区内还有数量可观的侨厝民居,是福清城关地区的华侨民居聚集区。 沿街两旁的建筑风格多样,既有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又融入了东南亚风情,展现海丝文化的多元和包容。 红砖、红瓦、扇门、雕花拱窗……利桥古街浓缩了福清古往今来的所有建筑风格:清代的吴氏八扇厝、黄氏民居群,民国时期的荷园、卢氏四扇厝,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吴氏侨厝、黄氏侨厝等,无不留下了福清建筑风格变迁的历史烙印。 “这些侨厝是早期华侨远渡重洋,到南洋地区谋生创业的见证,是海丝文化的历史印记。”魏希兴说,“每一座侨厝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无不彰显着他们主人在海外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的奋斗精神。” 名噪一时的荷园,系周家为了纪念艰苦创业发家的先祖周荷衢,取其“荷”字为名,由3座红砖小楼构筑而成,建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其建筑设计多带有南洋(印尼)风格。从外观看,屋顶一律红瓦,中脊突起,四面成山字斜坡下垂。百叶窗与屋檐底层均配蓝漆,与红墙、白栏相映成趣。 上世纪20年代,周荷衢在小桥街开了家名为“乾和号”的染衣铺,从事染衣、布和批发物资生意,还经政府批准印发乾和私营钞票,周家由此发家。上世纪30年代,陷入破产危机后,他又远赴印尼打拼创业再次起家。特别是后来周家又回国经营起“集大侨汇庄”,为在印尼谋生的乡亲汇款提供方便,深得华侨信任。“集大侨汇庄”全年经营的侨汇一度占到全县45%左右,是全县侨汇庄中最大的一家。荷园也正是在这期间分批建造而成,亦见证周家的奋斗史。 俗称“集聚园”的卢氏四扇厝,更是由卢氏后裔从印尼购买钢筋、水泥运回福清建造而成。民国时期,该建筑曾作为审判庭、医院、军官居住所。上世纪50年代,曾为解放军电台总部。 至今保存较好的黄氏侨厝,则为典型的欧式风格两层砖木结构。屋主黄隶山的祖父和叔祖两兄弟早年十分贫穷,只好到印尼谋生。开始做小本生意,后在万隆创办了“亚春印染厂”,慢慢事业有了发展,在家乡建了这座侨厝。 千百年的历史,在利桥留下了许多瑰宝。这不仅仅是一条街道,更是一个活生生的历史博物馆。每一面砖瓦、每一处痕迹,都承载着过往岁月的印记。特别是一栋栋红砖大厝,更是成为人们对海丝文化的认知窗口。 独属福清的清明上河图 如果说海丝文化是一座桥梁,连接着东西方的文明,让不同的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互相启迪,那么,利桥就是这座桥梁的一部分,它不仅是海外福清华侨乡魂所系,承载着无数人的希望和梦想,也是福清向外交流的窗口和重要文化标志的聚集地。 为保护传承城市记忆和历史文脉,福清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利桥街区保护与开发。在政府的高位推动和指导下,东百集团斥资30亿元,以“一江、一街、一塔”为依托,利用利桥街两端核心节点打造出“两核、两轴、一带、六片、多点”的历史文化特色街区。经过3年修缮,福清利桥古街于2022年12月25日开街。 当前,利桥古街成为福州15个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之一。为此在商业业态上,利桥街区围绕“融”“归”“喜”“潮”“夜”五大主题,精准聚焦旅、宿、商、行、娱五大功能业态,结合文旅属性,塑造福清“文旅+商业”新地标。 同时,还以东门河为依托,将酒吧餐饮与滨河夜景相结合,打造福清24小时全天候特色潮流打卡地,助力古街实现华丽蜕变。 利桥古街开街以来,福清市先后举办了文创市集、非遗展示、元宵灯会、龙舟竞渡等系列活动。元宵节里,利桥岸边灯光如昼,元宵灯会点亮人文玉融的古韵之光;端午节前,龙江利桥古街河段龙舟竞渡,百舸争流,畅享最福清精神……昔日利桥繁华盛景一一重现在市民眼前。 当历史走向未来,利桥正肩负起“古代航标、文化坐标、精神地标”的使命,点亮了远洋前行的灯塔,正绘就独属于福清的“清明上河图”。 (雷岩平邱泉盛王光慧/文林双伟/图)

Author

KHO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