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丝路 利桥扬帆(上)
Published at Jul 04, 2023 11:03 am
如果说发轫于晋代的三坊七巷,是福州城市的文脉所在,那么承载千年玉融史的利桥古街,便是福清记忆的浓缩。这里有海外乡亲念念不忘的瑞云塔、在外游子魂牵梦萦的龙首桥、静谧古朴的千年宋井,还有那片洋溢着异国风情的红砖古厝……
利桥古街,雄踞龙江北岸,紧邻福清城关,与玉融山遥相呼应。玉融山因山石融润而名,左为双旌山,两峰峭立如旌;右为五马山,五峰腾跃如马。龙首桥与之遥遥相对,构成了“旌马环桥”的玉融胜景。
作为福清现存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利桥曾是古城关厢繁华之地,见证过海丝贸易的繁荣、东西文明的交织。风起利桥,如今这片街区经过修缮后,涅槃重生。
海丝商贸文化的瑰宝
红砖古厝、桃杯山墙、扇门拱窗,这便是千年古邑里,风貌依旧的福清利桥古街。街区内分布有瑞云塔、黄阁重纶石坊、宋井、龙首桥等历史文化遗存和78栋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传统民居(院落)、侨厝,海丝古迹处处可见。
近日,在福清市委党史方志室方志科科长魏希兴的带领下,福州晚报采访团一行到利桥采风。踏着古老的青石板路,穿行在蜿蜒曲折的巷弄中,听着喧嚣鼎沸的人声,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回到海丝贸易的黄金时代。
在古街保护与开发过程中,魏希兴曾参与梳理过利桥的历史文化,对这里的一砖一瓦如数家珍。他说,历史上利桥街便是县城的咽喉要塞,水陆交通枢纽。宋以前就有先民居住,宋代开始名流聚集,至明清,先后移龙首桥,建瑞云塔、瑞云寺,立黄阁重纶石坊,设南门税课司等,利桥成为熙来攘往必经之地。
利桥得名于街区内的一座千年古桥——龙首桥。龙首桥初为木桥,多次扩建重修后,明万历年间迁至今址。旧时,有“正月十五过利桥,全年大吉大利”的说法,故龙首桥又称“利桥”。
龙首桥下即为利桥港。利桥港是福清县城货物运输的中心枢纽,也是福清人走向世界的港口之一。新中国成立前,人们从利桥乘船至江阴、渔溪、海口、龙田、高山。彼时,来自世界各地的运货轮船,大的停在海口港,再用小船转运至利桥港,形成“海面圩集”,利桥一度空前繁华。
“利桥是福清海丝文化的瑰宝。”福清市博物馆馆长毛胤云说,福州考古队曾对利桥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在黄阁重纶石坊附近,挖掘出宋、元、明、清乃至民国时期的瓷器、器具等历史物件,直接证实了利桥街、利桥港自古以来就是福清的货运中心和海丝起点之一。
站在龙首桥上,望着滔滔江水,与古代商人一同漫步在丝绸之路上,历史仿佛就在眼前。
中外文明的交流碰撞
古老的建筑立面,古朴而精美的雕刻,讲述着曾经在这里发生的海丝故事。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站之一,利桥吸引着来自海丝国家的商贾、船员和传教士。
在这里,历史与现实交织,东西方文明相互交流。中西合璧的侨乡建筑风格,以闽剧为代表的海内外民族文化,瑞云塔点灯和龙首桥过桥取吉利等风土民俗,叶向高、刘克庄等历史人物事迹与民间掌故传说,均集于此地,可谓荟萃古今、融合中西。
除了历久弥新的海丝文化遗存外,天主教、基督教、佛教、道教及地方信仰等遗迹场所,也让利桥成为多元文化的汇集点、碰撞点,并擦出中外文化交流火花。
其中,利桥天主教堂位于宋井巷内,由江弼臣神甫于1895年主持奠基建造,1897年竣工。利桥天主教堂,占地面积约2298平方米,建筑物以正殿主堂最雄伟壮观,正墙面上方有清朝年间圣旨石碑雕刻,为洋式砖木结构。
与利桥天主教堂不足百米处,便是利桥天后宫。该天后宫始建于明朝天启年间,位于瑞云塔西侧、龙江北岸,主祀海上女神妈祖娘娘。天后宫边上即为利桥码头,终年在海上往来的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时常在此祈求妈祖保驾护航、保佑平安。
“相传建成后不久,有艘平潭渔船因台风在龙江利桥港避风时翻覆,渔民落水后,呼求妈祖娘娘显灵救助。危急时刻,渔民被风浪推向利桥,紧紧抱住桥上栏杆获救。事后,渔民感恩妈祖显灵护佑,便至天后宫跪拜答谢。”利桥天后宫理事会理事长吴绍雄告诉记者,作为海上保护神,天后宫香火旺盛,信众远至印尼、中国台湾等地。
Author
KHO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千年丝路 利桥扬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