滩涂上的小舟——爬獭
Published at Sep 29, 2023 09:54 am
连江马鼻海边沿岸,随处都可以见到一种小船,退潮时,可以在滩涂上爬行;涨潮时,可以在水上行进。这种小船,马鼻人称之为“獭”,又称“獭仔”,或者“爬獭”。
爬獭的构造十分简单,船面为方形框,主体由几块薄木板,呈凹形拼连起来,底部略显弧状,前头65°斜出,船尾是平的,四周用木条加固。传统做爬獭的木料,都选用杉木。杉木重量轻,浮力强,加工简单。马鼻又是杉木产地,取料十分方便。
历史上马鼻造船业极为发达,其中很早就有爬獭产品。《马鼻镇志》记载:“马鼻濒海,海上捕捞,滩涂作业,以及运输,都离不开土橇、扒獭、舢板、木帆船等。因此,造船业在马鼻属于历史悠久的行业”。马鼻先人发现爬獭,是长年滩涂劳作的产物。马鼻的沿海,全部是内海湾,退潮时,一片滩涂,宽大广袤,至今马鼻滩涂尚有近十万亩。
马鼻滩涂资源丰富,有300余种的滩涂生物,而海蛎、乌鲶、苔菜等,尤其丰富。为了生存,马鼻人世代耕耘在这片滩涂上。但马鼻的滩涂,是纯泥的,底下几十米都没有沙。在滩涂上劳作,一脚下去,泥土近膝,人在上面行走,很快就会精疲力尽,更别说手提肩挑。
于是,人们便开始寻找替代工具。最早找到的,是“代肩工具”,就是用稍稍翘首的薄木板,将滩涂上的收获品,放在木板上,前头加绳子,人在前头拉。有了拉板,肩的负担是减了,但腿脚的负担却加重了。因此,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土橇便应运而生,以土橇作为滩涂代步工具,得到滩涂劳作的人们广泛采用。
但是,尽管在滩涂上土橇滑行,有如地上疾走的骏马,可到底土橇的底盘只有一块板,承载量最多只有五六十斤,远远满足不了滩涂生产运载的需要。据说,在后来的生产劳动中,马鼻先人从獭的身上,获得灵感,发明了这种微型的小舟,并命名为“獭”,俗称“爬獭”。爬獭重量轻,空船可在滩涂上滑行。在水上航行,满载可达四五百斤。从此,在马鼻这片广袤的滩涂上,用以作“代步”“代肩”工具的,小的是土橇,大的就是这种爬獭。
爬獭的制造工艺十分简单,从市场上买回杉木材料,头尾径相近的,剥去皮,锯成厚度为2至3厘米的薄板,双面刨光后,按设计截下一块块部件,再用竹钉拼装,接着在拼装的板间的缝隙,塞上竹丝,最后封上“灰泥”,以防漏水。一只爬獭,如果两个师傅一起制作,三两天就可以完成。
小小的爬獭,在宽阔的马鼻长滩上,虽然可以任意驰骋,但也讲究驾驭技巧。爬獭的驾驭手段主要有三种,一是“滑”;二是“推”;三是“撑”。“滑”就是在滩涂上,像土橇一样滑行。“推”就是人在爬獭后推行;“撑”就是在水面上用竹篙撑行。但是,无论是滑,还是推,或是撑,驾驭爬獭行走,都讲究技巧。
滑行时,必须侧着船,因为船舷高,不侧下来,腿脚就着不到滩泥,因而无法蹬踢。侧下来让船舷着地,船体与滩涂的接触面变小,可以减少摩擦阻力。同时,想滑行,还要选土橇走过的轨迹,特别是有少量积水的道,以减轻阻力。推行时,一般爬獭上都是满载的,必须选在涨潮或退潮时,在潮头,让船处于半浮状态,推行起来比较省力。撑行时,一般都在涨潮或退潮的水面,或者滩涂里的小河沟里,选浅水区,让竹篙“够底”,这样撑起来使得上力,船行的速度才会快。但是,真正的爬獭驾驭高手,加只木桨,一个人站在上面,还可以翻动着比自己的身体体积大十余倍的“手缯”捕鱼,就是遇上大风大浪,依然从容自如。
爬獭因其敏捷方便,维修简单,购置成本低,时至今日,在马鼻沿海村庄,爬獭依然受到人们广泛青睐。
(张振英文/图)
Author
sadmin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滩涂上的小舟——爬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