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市6日讯)随着汶莱朝着“汶莱2035宏愿”稳步前行,公共服务的效率与国家应对社会挑战的能力,仍是国家发展的核心。
在本周一举行的第21届立法议会第二次会议上,立法议会议员哈贾莎菲雅(Yang Berhormat Hajah Safiah binti Sheikh Haji Abdul Salam)发表的演讲,强调汶莱亟需加强体制改革、提升问责机制,并制定更具包容性的策略,以全面改善人民福祉。
面对公共部门效能下降、社会依赖性上升及日益严峻的社会问题,她提出了多项具体建议,旨在强化政府体制,确保不让任何一位国民掉队。
哈贾莎菲雅指出,公共服务不仅仅是政策的执行者,更是“政府面对人民的窗口,也是国家行政运作的核心动力”。
她警告说:“如果服务无法高效、快速地提供,即使政策再完善,也无法真正惠及民众……人民可能会因此感到失望。”因此,她呼吁公共服务单位应秉持最高效率、诚信与竞争力的标准。
她引用2023/2024年度公共部门绩效评估(3PSA)结果指出,只有两家政府机构(占比4%)获得“四星级”的“非常好”等级,而超过一半(26家,占54%)被评为“需改善”,属最低等级。
她质疑,相关单位是否已就表现下滑的原因与现有策略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又是否已有明确的行动计划,确保公共服务能在2035年前达到卓越水平?
尽管她肯定政府持续强化公共服务的努力,哈贾莎菲雅警告说,公共服务现代化计划必须弥合“良好政策设计”与“民众实际体验”之间的差距。
她指出,公众对冗长的行政程序、信息难以取得以及不友善的实体与数字服务系统(尤其对弱势群体)感到挫折。
她提出四大改革重点,以提升汶莱公共服务的效能并贴近人民需求:
1.公务员工作文化改革:推广“公务员是协助者——为民服务,尽心尽责”的理念。
2.强化3PSA评估机制:推动跨机构定期“健康检查”、以生产力与成果为基础的绩效追踪,并设立公开的机构绩效仪表板。
3.赋权关键机构:加强服务管理局与公务员学院的角色,使其成为服务卓越的守护者。
4.推动数字服务包容性:确保公共服务数位化“友善、包容、简洁、易用”,适用于社会各阶层。
她支持政府推行“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评估,并强调透明机制的重要性。
“引入以公众反馈为核心的机制,让民众的声音成为服务政策改进的主要依据,”她说道。
她补充:“我们必须意识到,不是所有公民通过文件评估政策——更多人是通过窗口体验、数码平台和沟通方式来评价。”
她强调,所有改革应以“同一声音、同一系统、同一颗心”来推动。
哈贾莎菲雅引用《汶莱社会蓝图》指出,截至2024年4月,国内有逾1万人领取每月援助金,其中73%是身体健康、具备工作能力者。这反映出更深层的结构性问题。
“这种依赖现象……不仅是收入不足,也涉及托儿、交通与缺乏工作技能等问题。”她警告,长期的社会脆弱也会形成不利的心态与价值观。
她质疑,目前的社会福利机制是否真正帮助人们向上流动,还是仅是满足短期生存需求。
她呼吁将国家福利系统(SKN)升级为“SKN 2.0”——一个更具响应力和整合性的数字平台:
·依据收入、技能与工作意愿进行社会画像建档
·设立社会流动性仪表板进行实时追踪
·推出灵活就业方案,优先协助女性、单亲妈妈与残疾人士
此外,她呼吁赋予**国家社会事务理事会(MKIS)**更大权力,作为国家社会政策的协调机构,同时让民间组织与私营企业深度参与。
她建议MKIS负责协调SKN 2.0的落实、促进数字社区参与、设立“赋能中心”(提供培训、就业咨询与托儿服务)。
同时,MKIS应定期发布社会透明报告,并推行“毕业模式”,协助援助受惠者逐步走向自立,包括薪资补贴、微型贷款、储蓄计划等措施,减少对政府援助的长期依赖。
哈贾莎菲雅也对一连串令人担忧的社会数据表示关注:
·前囚犯再犯率上升14.6%
·毒品犯中有60%是累犯,52%无业
·2022年共记录1,127宗网络犯罪案件
·2019至2023年,艾滋病个案暴增91-98%,大多发生于男性群体
·马来穆斯林中,非婚生子女增加72%
·父母疏于照顾子女的个案上升
她强调,为应对这些趋势,必须采取统一、跨领域的应对策略:
“我们迫切需要整合社会干预、施行民事与伊斯兰法律、动员基层领袖(村长与社区长)、公众及推崇马来伊斯兰君主制(MIB)价值观的方式,共同面对挑战。”
最后,哈贾莎菲雅强调,“卓越汶莱民族”(Bangsa Brunei Cemerlang)不是理想主义,而是必须通过国家机制落实的现实目标。
她表示,“2035宏愿”必须通过所有单位制定整合性的政策,并以透明、包容且高效的时间线,推动服务落实与社会差距监测。
她也对首相署下属的“宏愿办公室”(Pejabat Wawasan)表达信心,称其为协调国家政策与愿景的关键机构。

与会者出席会议现场。
在本周一举行的第21届立法议会第二次会议上,立法议会议员哈贾莎菲雅(Yang Berhormat Hajah Safiah binti Sheikh Haji Abdul Salam)发表的演讲,强调汶莱亟需加强体制改革、提升问责机制,并制定更具包容性的策略,以全面改善人民福祉。
面对公共部门效能下降、社会依赖性上升及日益严峻的社会问题,她提出了多项具体建议,旨在强化政府体制,确保不让任何一位国民掉队。
哈贾莎菲雅指出,公共服务不仅仅是政策的执行者,更是“政府面对人民的窗口,也是国家行政运作的核心动力”。
她警告说:“如果服务无法高效、快速地提供,即使政策再完善,也无法真正惠及民众……人民可能会因此感到失望。”因此,她呼吁公共服务单位应秉持最高效率、诚信与竞争力的标准。
她引用2023/2024年度公共部门绩效评估(3PSA)结果指出,只有两家政府机构(占比4%)获得“四星级”的“非常好”等级,而超过一半(26家,占54%)被评为“需改善”,属最低等级。
她质疑,相关单位是否已就表现下滑的原因与现有策略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又是否已有明确的行动计划,确保公共服务能在2035年前达到卓越水平?
尽管她肯定政府持续强化公共服务的努力,哈贾莎菲雅警告说,公共服务现代化计划必须弥合“良好政策设计”与“民众实际体验”之间的差距。
她指出,公众对冗长的行政程序、信息难以取得以及不友善的实体与数字服务系统(尤其对弱势群体)感到挫折。
她提出四大改革重点,以提升汶莱公共服务的效能并贴近人民需求:
1.公务员工作文化改革:推广“公务员是协助者——为民服务,尽心尽责”的理念。
2.强化3PSA评估机制:推动跨机构定期“健康检查”、以生产力与成果为基础的绩效追踪,并设立公开的机构绩效仪表板。
3.赋权关键机构:加强服务管理局与公务员学院的角色,使其成为服务卓越的守护者。
4.推动数字服务包容性:确保公共服务数位化“友善、包容、简洁、易用”,适用于社会各阶层。
她支持政府推行“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评估,并强调透明机制的重要性。
“引入以公众反馈为核心的机制,让民众的声音成为服务政策改进的主要依据,”她说道。
她补充:“我们必须意识到,不是所有公民通过文件评估政策——更多人是通过窗口体验、数码平台和沟通方式来评价。”
她强调,所有改革应以“同一声音、同一系统、同一颗心”来推动。
哈贾莎菲雅引用《汶莱社会蓝图》指出,截至2024年4月,国内有逾1万人领取每月援助金,其中73%是身体健康、具备工作能力者。这反映出更深层的结构性问题。
“这种依赖现象……不仅是收入不足,也涉及托儿、交通与缺乏工作技能等问题。”她警告,长期的社会脆弱也会形成不利的心态与价值观。
她质疑,目前的社会福利机制是否真正帮助人们向上流动,还是仅是满足短期生存需求。
她呼吁将国家福利系统(SKN)升级为“SKN 2.0”——一个更具响应力和整合性的数字平台:
·依据收入、技能与工作意愿进行社会画像建档
·设立社会流动性仪表板进行实时追踪
·推出灵活就业方案,优先协助女性、单亲妈妈与残疾人士
此外,她呼吁赋予**国家社会事务理事会(MKIS)**更大权力,作为国家社会政策的协调机构,同时让民间组织与私营企业深度参与。
她建议MKIS负责协调SKN 2.0的落实、促进数字社区参与、设立“赋能中心”(提供培训、就业咨询与托儿服务)。
同时,MKIS应定期发布社会透明报告,并推行“毕业模式”,协助援助受惠者逐步走向自立,包括薪资补贴、微型贷款、储蓄计划等措施,减少对政府援助的长期依赖。
哈贾莎菲雅也对一连串令人担忧的社会数据表示关注:
·前囚犯再犯率上升14.6%
·毒品犯中有60%是累犯,52%无业
·2022年共记录1,127宗网络犯罪案件
·2019至2023年,艾滋病个案暴增91-98%,大多发生于男性群体
·马来穆斯林中,非婚生子女增加72%
·父母疏于照顾子女的个案上升
她强调,为应对这些趋势,必须采取统一、跨领域的应对策略:
“我们迫切需要整合社会干预、施行民事与伊斯兰法律、动员基层领袖(村长与社区长)、公众及推崇马来伊斯兰君主制(MIB)价值观的方式,共同面对挑战。”
最后,哈贾莎菲雅强调,“卓越汶莱民族”(Bangsa Brunei Cemerlang)不是理想主义,而是必须通过国家机制落实的现实目标。
她表示,“2035宏愿”必须通过所有单位制定整合性的政策,并以透明、包容且高效的时间线,推动服务落实与社会差距监测。
她也对首相署下属的“宏愿办公室”(Pejabat Wawasan)表达信心,称其为协调国家政策与愿景的关键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