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靈魂之窗,但生活在「屏幕時代」的社會大眾較容易忽略甚至不察覺眼睛發出的種種警告訊號,從而對視力造成損害,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兩年前經由特區政府「傑出創科學人計劃」來港發展的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眼科創新光療」創科實驗室總監何明光,領導團隊將人工智能(AI)結合眼底造影,研發出自動便攜式眼底相機及系統,能對糖尿眼等疾病作出高效、全面、準確且方便的篩查,以便為患者作出適切治療,又透過改良「光療法」(light therapy)和研製客觀的視疲勞量度標準與方法,為有效控制近視加深及檢測紓緩視力疲勞產品帶來嶄新方案。 ●香港文匯報記者 鍾健文
理大眼科視光學院科研眼科講座教授、梁顯利長者健康視覺教授、視覺科學研究中心主任何明光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介紹,其團隊現時有兩個研究方向被世界公認為全球領先,分別是已獲得多項專利、首倡運用AI生成眼底熒光造影以篩查糖尿眼、青光眼等眼科疾病,以及針對近視利用並改良「光療法」來完全控制近視加深。
何明光表示,「糖尿上眼」理論上是百分之百能檢查出來,但數據顯示,由於在公立醫院需要長時間輪候,導致只有約20%的糖尿病患者得到檢查是否患糖尿眼的機會,餘下八成患者是未接受檢查的,「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為此,其團隊研發出自動便攜式眼底相機、AI識別和分析系統,該相機無須專業人員操作,可自動對準眼睛拍照,被檢查者亦無須使用放大瞳孔眼藥水或熒光素,只需1分鐘便可完成眼底相拍攝並生成分析報告。
有關相片在傳到AI系統分析後,可自動分辨出左右眼,視神經和眼底是否正常,是否有青光眼、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眼)及高度近視等情況,無須醫生解釋病情。該團隊已經和「眼鏡88」合作,在部分門市分店放置該相機供顧客會員接受篩查,反應十分正面。
新法治近視 度數可逆轉
針對近視的治療,何明光團隊改良了非入侵性的重複低強度紅光療法,包括降低光強度、治療時間和照明系統等,透過紅色的光照射眼睛來控制近視,可100%控制近視程度不會加深之餘,更會出現逆轉,例如患有高度近視者在接受療法後可由500度縮減至450度,「以前治療近視要麼用藥,要麼就是戴眼鏡或隱形眼鏡,現時加上第四個方法,這形成一個很獨特、創新的範疇。」
何明光及其團隊又從事多項關於功能性眼疾的研究,例如乾眼症、視疲勞、老花眼等「屏幕綜合症」這個容易被人忽略的範疇,「但這通常對人造成的影響是最大的。」
何明光舉例,其團隊的其中一個研究方向就是研發一個客觀的視疲勞檢測工具,有學生製作了便攜式的攝影設備,以自動識別用家閱讀測試時的眨眼次數,若眨眼次數愈來愈少、眼睛愈睜愈小,以及朗讀的速度跟不上、愈來愈慢的時候,便是出現視疲勞的表現,這個方法便可將其客觀量化。
研工具檢測 量化視疲勞
他強調,以前從未有量化視疲勞的方法,因此這個新的檢測方法十分重要,除了可以檢查出是否有視疲勞之外,更可以客觀的方法,測量那些聲稱能緩解視疲勞的產品效果達到什麼程度,例如很多眼藥水、眼鏡及熱敷產品等。
何明光透露,計劃日後在理大成立一個獨特的視疲勞功能測試中心,「所有相關產品要證明是否能緩解視疲勞,都要來到我們這裏做測試,中心會根據一系列數據作出客觀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