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华署理总会长拿督马汉顺认为,食肆没“BMW”厕所不得更新执照的政策出发点或许良善,意在提升公共卫生与服务形象,但部长也应谨记:厕所不是检验执照的唯一标准,更不该沦为行政便利下的“象征性指标”。
房屋及地方政府部长倪可敏宣布,从明年1月1日起,全国20个市政厅凡是餐饮场所的厕所未达“干净、迷人与芳香”(BMW)标准者,将不得更新营业执照。
政策一出,基层商家忧心忡忡,民众亦议论纷纷。此事值得冷静思考,因为公共卫生的管理从来不是一纸指令能成。
马汉顺提出5点,需要部门的深思:
一、标准不能空洞口号化。所谓“干净、迷人与芳香”,若无明确的量化指标、监督程序与客观标准,最终只是官员一句“闻起来不够BMW”,商家一句“已经清洗三次”,各说各话。公共政策的标准若缺乏科学依据,只会制造行政恣意。
二、执行不能选择性偏颇。若餐饮业厕所不达标不能更新执照,那政府部门、巴刹、公交总站、甚至市政厅自己的厕所,又由谁来评估?若制度不能自上而下、同样严格执行,便容易被诟病“官民两制”,损害公信力。
三、治理不能脱离现实成本。小贩摊主、老旧食肆、传统咖啡店,空间有限,格局受限。要求他们装修得“迷人芳香”,恐怕比要求他们维持食物卫生更难。政策若不考虑经济与结构的限制,只会逼人违规,而非提升整体环境。
四、焦点不应偏离餐饮本质。餐饮业的核心是食物安全、厨房清洁与服务态度。厕所固然重要,但若把执照更新与厕所挂钩,却忽视厨房油污、食材保存、食物检验,那便是本末倒置。
五、改革应着眼教育与激励。要改变公厕文化,不该靠威吓,而应靠教育与激励。若政府能推出奖励制度,如“清洁厕所认证计划”,并给予税务减免或宣传优势,效果远胜一纸禁令。
马汉顺表示,部长若真心想推动“BMW厕所”,应先确保政府自身设施过关,再通过教育、配套与激励,带动全民卫生文化。
“毕竟,一个国家文明的体现,不在厕所的香气,而在政策的公正与人心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