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市6日讯)济德关怀协会《文化课堂》日前邀请潘卫芳老师,以《上国衣冠·礼仪之邦》为题,开办一场别开生面的《服饰文化史》专题讲座。
讲座借助丰富的图文资料,系统梳理中国传统服饰的发展脉络,不仅呈现历代审美风尚的演变,更揭示服饰背后的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民族融合与文化思想内涵。
潘卫芳老师从“服饰与文化”切入,详细阐释中华“衣冠上国”的身份认同与礼仪象征。她特别介绍古代礼服中的冕服制度,说明其在祭祀、朝会等重大场合所体现的尊卑秩序与社会层级;并通过“冠礼”“笄礼”等传统成人仪式服饰变化,揭示服装在人生礼仪中象征身份转变的重要意义。
讲座内容以形制、纹样、色彩、材质与配饰五大维度为主线,系统解析中国服饰如何成为一部“穿在身上的文明史”。她指出,不同纹饰蕴含自然哲学与吉祥寓意,色彩不仅表达情感,也是一种政治语言;材质的选择——从蜀锦到棉麻,从玉饰到“松江布”,折射出科技进步、阶层差异及百姓生活智慧。
她强调,中国传统服饰不仅是外在装饰,更是民族精神与伦理观念的物质载体。例如玉配饰代表“以玉比德”的价值追求,腰间饰物象征身份与礼仪,而民间衣料的演进则展现纺织技术与世俗文化的融合。
潘卫芳表示:“服饰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一个民族的历史进程与精神世界。” 整场讲座内容详实,讲解深入浅出,图像资料丰富,引导听众透过服饰的外在形式,理解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社会结构与文化隐喻。
讲座引起听众热烈反响,学员们纷纷表示,通过课程不仅加深对传统服饰文化的认知,也体会到中华文明在日常生活中的博大精深。传统服饰宛如一部流动的史诗,每个细节都承载着文化基因与时代印记,而潘卫芳的讲述,正是开启这部史诗的钥匙。
活动最后设有问答环节,学员踊跃提问,并获赠精美《中国结》作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