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晋29日讯)针对教育部宣布自今年4月21日起推行“全国学生校服佩戴国旗徽章”政策,并为全国所有学生免费提供每人两枚国旗徽章,斯木省华总会长兼成邦江中华总商会会长拿督吴标生表示,政府应慎重考虑财政支出,将有限的资源优先用于改善残旧学校的修缮工程,而非推行非必要的象征性政策。
吴标生指出,尽管教育部强调提供国旗徽章不会增加家长的经济负担,但相关开支预计将耗费数千万令吉,“这笔资金本质上是纳税人的血汗钱,政府应当清楚交代采购成本、供应商遴选机制及物流管理等详细信息,确保财政支出透明化。”。
他强烈呼吁教育部重新审视政策优先级,将有限的教育拨款用于更迫切的基础设施改善,特别是砂拉越及全国各地的残旧学校、网络覆盖及水电供应问题。
吴标生强调,砂拉越特别是偏远内陆地区,仍有众多校舍年久失修,屋顶漏水、墙壁裂缝、电线裸露,甚至结构不稳,严重威胁师生安全。
“爱国精神不是靠一枚徽章就能培养的。当孩子们在破旧的教室里上课,连干净的自来水和稳定的电力 都无法保障,政府却花费巨资制作数百万枚国旗徽章,这是本末倒置!”他痛批道。
根据教育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0月11日,全国 1091所学校被鉴定为残旧学校,当中339所学校位于沙巴、砂拉越400所、半岛352所。其中 183所仍在施工,176所处于修复前期,15所处于评估阶段。尽管政府已拨款 85亿令吉用于学校修缮,但仍有大量学校设施亟待改善,特别是乡区和资源不足的学校,基础设施问题更为严重,然而教育部却计划耗资数千万令吉制作国旗徽章,而非解决这些迫在眉睫的问题。”
吴标生博士表示,许多偏远乡区的学校都已破旧不堪,有的甚至因为木建筑受到白蚁侵蚀而发生坍塌,长期面临 屋顶漏水、课室墙体破损、暴雨导致课室积水 的问题;更有部分乡区学校 缺乏电力、供水系统及网络设施,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环境。
“当全国仍有大量学校设施亟待改善 的情况下,政府却优先拨款用于提供免费国旗徽章,这是否符合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
他进一步质疑,国旗徽章虽然具有象征意义,但其实际教育作用有限。“如果这笔钱用于增设智能课室、改善课桌椅、修缮破旧校舍,甚至提高乡区学校的网络覆盖率,让更多孩子享有公平的学习机会,是否更具实质意义?”
吴标生强调,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是教育的重要部分,但 落实方式应更具实效,而非流于形式。
吴标生敦促政府重新评估财政分配的优先次序,确保教育预算用于最迫切的需求。他强调,政府必须专注于提升学校基础设施、改善教师资源配置、推动教育数码化,而非在不必要的行政措施上耗费大量资金。
“我们希望看到的是政府投入更多资源在教育的根本建设上,而非形式化政策。如果政府能把这笔钱用在真正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环境的地方,才是真正为国家培养人才、为未来投资。”
他呼吁政府听取民意,调整政策方向,确保全国学子都能在安全、优质的教育环境中成长,为国家未来发展 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