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藻扶摇 ——长乐筹峰刘氏大宗祠
Published at May 23, 2023 11:00 am
翰藻扶摇筹峰秀,杆碣旗扬古巷深。素有“历史文化名村、朱熹讲学之地”之称的长乐区筹峰山下二刘村,有一座宗祠,始建于宋淳熙年间,为附近百村刘姓共有,故称“刘氏大宗祠”。该宗祠以“大”字命名,为中国乃至福建省刘姓宗祠所罕见。
宗祠古厝珠联璧合
二刘村历史悠久,站在村中的宋代古桥——云龙桥上四望,宗祠、古厝井列,古风盎然。
此地自古士子众多,他们荣归故里必起梁造厝,保存下来“六扇五”“四扇三”规模的古厝达数十座。古厝依山而起,四合院式,砖石围墙,雕梁画栋,极为讲究,展示了典型的清朝建筑风格。庆武堂、树德堂、勤有堂……各房堂号,各有故事。其中,建于清代的刘永标故居引人瞩目,这一家族共走出11个进士。刘建韶与林则徐为同科进士,林则徐充军时,还曾将妻儿托付于他。
沿着石板路前行,古厝、古井、古旗杆碣、古晾衣竿石础、古磨盘……它们像历史掉落的珍珠,洒在这个千年村落的角角落落,掷地有声。村中墙面斑驳的老屋,与“皇宫式”大厝连排端坐,悬山式屋顶曲线优美,马鞍式山墙错落有致。从古桥处张望,不远的地方有一角高高扬起的燕尾脊,它就属于刘氏大宗祠。
朱熹定址题训传家
二刘村刘氏始迁祖刘晖,于宋太平兴国二年从福州凤岗里刘宅迁此。千余年来,其后裔有六支房,传39代,迁百村,衍万户,成为当地大家族。二刘村则因南宋时刘砥、刘砺二兄弟受业于理学大儒朱熹而得名。
“筹水长流日映华堂呈瑞气;阳山秩翠呈辉通栋献祯祥”,这副祠联点出刘氏大宗祠的形胜。祠坐南朝北,筹水环绕。建祠时,祠址由大儒朱熹选定。宗祠仿古翘角,青瓦风火墙,木结构,直透二落,古朴厚重,蔚为壮观。
宗祠前座于1964 年重修,为双层砖木结构,面积168.8平方米。前埕曾矗立八块石碑,后遭破坏。中间十级石阶,以“十”寓“旺”,意指刘氏家族兴旺发达。石阶前有双古井,井水清澈透明,浑似“龙目”,为古祠增添了不少神秘感。
堂内两面墙上的四个大字“忠孝廉节”,亦系朱熹赠题,作为族训。祠内堂原悬挂进士、文魁、恩贡等几十面匾额,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被破坏殆尽。
后座称为溯源堂,于1989年修建,为仿古原样的七柱四扇五间结构,面积247.1平方米。堂中神龛存放9尊先祖神位灵牌,最高位系唐司马参军、入闽二世祖贻孙公与王夫人之神位;还有画像2幅,一是入闽始祖刘存和“五忠八贤”画像,二是始祖刘在像。刘存、刘在是胞兄弟,因刘在于河南固始病故,其兄刘存携三侄随王审知入闽,刘在公后裔感其恩德,故同祀之。
四代五贤缘结朱子
祠内还列有刘家祖上四代五贤,皆与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关系非同一般,《福州府志》《闽书》均有记载。
“五贤”即指宋代刘嘉誉、刘世南(嘉誉之子)、刘砥(世南长子)、刘砺(世南次子)、刘子玠(刘砥三子)。宋绍兴十二年九月,13岁的朱熹随父朱松拜访刘嘉誉等人。这是朱熹第一次感受到朱家与刘家的世交夙谊。
绍兴二十年七月,朱熹登进士第授泉州同安主簿后,专程到长乐拜访刘嘉誉、刘世南父子,可见他是个尊亲敬贤之人。绍兴二十七年,朱熹同安县主簿任满北归,又到长乐拜访刘世南。他获悉刘嘉誉已投理学家李侗门下,就转赴剑浦县,拜李侗为师。朱熹、刘嘉誉同在李侗门下学习长达四年。庆元二年,朱熹为避“伪学”之禁,应刘世南邀请到长乐二都龙门刘氏庄园讲学,此处后辟为“龙峰书院”。他寓居二刘村龙峰山期间,著书立说,授经讲学,故龙峰岩得名“晦翁岩”。
刘世南将儿子刘砥、刘砺托付朱熹,请朱熹为二子授学。后来,刘世南还将父亲刘嘉誉的寓居——连江县今蓼沿乡定田村的庄院作为朱熹讲学之所。刘砥、刘砺两兄弟陪侍朱熹在其地多处讲学。后来刘砥、刘砺也成为理学贤达,龙峰岩由此又称“二刘岩”,二刘村也因此名扬闽都。
庆元五年,刘砥病逝,朱熹极为伤心,于次年也去世。刘砥三子刘子玠拜朱熹女婿黄榦为师,考中进士,后弃官钻研理学,著《孝经衍义》3卷、《丰城诗集》2卷,成为一代乡贤,名列二刘村中的“八贤里坊”。
袍笏继世贤达辈出
祠堂内的另一副楹联——“八贤齐举一门千秋道学传正理;六系分衍八闽万株荆树叶芳华”,道出二刘村不凡的人文源流。这个宗族走出了21名进士,特别是刘砥、刘砺兄弟,以11岁和9岁的年龄,同登宋乾道二年童子科进士,传为佳话。
宋明清三朝,二刘村官宦辈出,有副都御史、吏部左侍郎刘沂春;奉政大夫刘宪翁、奉直大夫刘宏翁、知府刘建韶、通判刘大亨以及知县刘嘉誉、刘嘉猷胞兄弟等;迪功郎刘嘉绩、刘毅、刘仲芳、刘庆祖等;将仕郎刘嘉宾、刘经国等;司理参军刘世南、翰林院编修刘成杰、教授刘树桂、教谕刘宝翁等。在清朝,刘氏一族四代出了7名进士15名举人。刘永标、刘永树兄弟,刘建韶、刘建庚兄弟,刘建韶侄、子、孙均为进士;刘建韶六兄弟五人中举。可谓“忠信孝悌之里,读书袍笏之乡,蔚为盛哉”。
辛亥英烈血铸黄花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福建十杰之一的刘六符也是二刘村人。他幼入乡塾,后入闽县学堂,旋又考入福建法政学堂。刘六符以报国为己任,寄慨诗文,署名“热啸”。他目睹清廷腐败,丧权辱国,感时局危迫,非热血无以自存,遂决心习武,考入福建讲武堂第三期,后与革命党人过从甚密,胆识逾壮。
宣统三年(1911年),孙中山策划举事于粤,刘六符踊跃与役,偕林觉民等志士于4月26日抵香港,次日潜入广州,请为死士。下午,敢死队率先攻入两广总督衙门,六符浑身裹挂,奋勇拼杀,挥弹纵击,遍搜督署,未获总督张鸣岐。
清援兵骤至,他被围数重,亦身披数创,仍复左冲右突,杀敌无数,终因弹尽力竭被执。面对严刑鞫讯,刘六符坚贞不屈,直呼“血性青年,当为国为民,可叹回天无力,唯一死快哉,欲杀从速”。就义时,刘六符年仅25岁,可谓“血铸黄花,勇冠当世”。
(刘长锋/文林振寿/图)
Author
KHO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翰藻扶摇 ——长乐筹峰刘氏大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