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江书院历史探微

Published at Oct 06, 2023 09:45 am
清代闽籍文人陈溶,曾写过一篇《榕江赋》,赋中这样描写闽侯南屿镇双龙村的合浦江景:“沧波漠漠,沉数点之青山。乔木阴阴,蔽半空之白昼。是以江得榕兮,溶溶乎,沇沇乎,浮两岸以扬芳。榕得江兮,郁郁乎,葱葱乎,贯四时而滋茂者也。当夫榕梢解冻,江介迎春,十顷春潮,小港千家,春树芳邻。” 双龙浦口村榕江一带颇得林壑之胜。这一条江流,原名合浦,因为榕荫蔽日,故名。该江段亦属大樟溪,历经村民数百年经营,江岸遍地榕荫,蔚为壮观。于是榕江之名由是定立,书院亦因此命名。书院位于双龙村浦口自然村,《榕江赋》诠释了榕江书院的优美环境。 《榕江赋》为陈溶所写。陈溶(1754-1808),龙湖陈氏厚道房十六世祖,字邦礼,号境塘、慎庵。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举人,嘉庆辛酉(1801年)会试挑取一等,分发山西省试用知县,“前署吉州、次署绛县、阳城,嘉庆十二年(1807年)丁卯实授路安府长治县正堂”。为官勤于政事,终卒于任所。其以施德政、兴文教为己任,当地“士尊夫子、官箴无愧”。 龙湖陈氏先祖于宋末元初避祸卜居龙湖合浦,其后族人沿江建房聚居。族人为防大樟溪洪水侵害,遂在江岸种植榕树。几百年来世代经营、维护,情寄苍榕。历代文人名士咏榕诗文不断,而这篇文章应该也是龙湖陈氏所乐于传诵的名篇。所以与其说榕江书院以地名作为书院之名,不如说榕江书院的起名体现了陈氏族人群体对先辈的追慕之情。 榕江之树枝干纵横拳曲,绿叶扶疏,参天翠色直向云汉。因江水孕育,这里榕树愈发壮观。《赋》云:“加以江水下澄榕阴上复,光动青摇,影涵碧溜。葱蓓迎流溟蒙濯秀。”此有赖于历代陈氏族人的培植、维护。 龙湖陈氏的科举成就也向人诉说着山水孕育人文的故事。书院正厅门柱有一联,为清代进士会理州知州林维雍所撰,联云:“八景十奇环帐殿;七科三捷贲旌旗。”即称颂书院周边自然景观和陈氏科举成就。 “七科三捷”正是一块家族荣耀匾:清雍正己酉年(1729年)至乾隆甲子年(1744年),十六年中省会试七科,龙湖陈氏三人中举。这样的声名也得到许多人赞赏,如杨风腾(连江人,乾隆二十二年进士)曾作《筠村杨风腾游雁塔七科三捷》诗,李仙枝曾作《游龙湖雁塔七科三捷》等。 龙湖陈氏十九世祖陈彪,字文炳,举人,曾莆田兴化府学教谕等职。他认为榕江地区“科甲蝉联陶朱鹊起,大富大贵悉基于此”。他曾写一篇《议建文昌阁启》,并捐白金五十两,以为首倡。文章开篇言:“敬启者吾乡合浦之口,榕江之左,窃以为山川之灵秀萃焉,议建文昌阁,诚古地也。” 此文作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二月。在此文中,无一句提到榕江书院,据此可推知,榕江所建立的文教建筑,当时即所谓“文昌阁”。 而在文昌阁中祭祀文昌君,乃至借助文昌阁办学,亦在情理之中。如此算来,文昌阁应是榕江书院之前身。一说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三桂堂龙湖陈氏厚道房和部分尚道房子孙合资鼎建榕江书院,应系同一事,只是“文昌阁”与“书院”的说法不同而已——因榕江书院祀奉文昌君、奎星,故在民间,当地人曾称其为奎光阁或文昌阁。 今书院已不存,陈振泉《双龙榕江书院》一文记载其昔日情况,内容包括建筑朝向、占地面积、空间格局等,梳理如下: 书院地处三桂堂龙湖陈氏宗祠右边,建筑坐北向南,占地面积500 平方米。山岗葱翠,秀色宜人。前以龙湖双鹂山为屏,左傍清溪,后倚苍榕,周遭自然景观更添书院幽意。书院正门为上弧下方的石拱门,行书匾额“榕江书院”,门两侧联语“诗书敦世业;簪笏振家祥。”书院正厅面阔三间,前堂、中庭、后厅,左右两边护厝楼,为抬梁穿斗混合式双层土木结构楼房,硬山顶,燕尾脊,四方屋顶飞檐翘角,外墙以瓦片镶嵌块石砌筑,清代建筑风格。庭院正中以板石砌构天井,左种翠竹,右植红梅,大厅供奉孔子牌位。 书院改制以后,榕江书院经历了一些变化。从1927 年到1950年,书院及该地址曾演变为小学,已知的名称有:榕江小学、龙浦小学、福华中学、双龙小学;1969年改建成知青点,知青回城后,改建成双龙保健站。 (陈常飞)

Author

KHO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