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有云:「金生丽水,玉出昆冈。」其中,昆冈即昆仑山。这简洁的话语如同古老的密码,开启了一段关于和田玉的奇妙旅程。故宫博物院2025年开年大展「玉出昆冈——清代宫廷和田玉文化特展」7日正式同观众见面。故宫博物院器物部研究馆员、策展人黄英在接受香港文汇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故宫博物院百年华诞到来之际,展览从院藏的19,000余件清代玉器中遴选出258件具有代表性的清代宫廷和田玉精品,这其中一级文物28件,130件文物首次对公众展出,展期至2026年1月4日。 ●文:香港文汇报记者 江鑫娴 北京报道
新疆和田玉,是中华玉文化的主要载体。和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古称「于阗」「和阗」等,意为「产玉的地方」,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玉料产地。和田玉是指主要由透闪石——阳起石矿物组成、具有典型纤维交织结构、达到玉石级别的矿物集合体。
考古证明,新疆用玉的历史已超过4,000年。西汉中期以后,和田玉开始进入中原,并逐渐成为此后2,000余年玉器制作的主要材料。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始,和田玉每年春秋两季呈进宫廷,以贡玉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占据清代宫廷玉料的主要地位。贡玉制度的实施将和田玉的使用推向历史高峰,和田玉的制作和使用空前发展和繁荣。
据了解,故宫博物院藏最大的玉雕作品是乾隆时期制作的青玉大禹治水图山子,如今在故宫宁寿宫乐寿堂展出。它也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玉雕作品。
玉盘龙钮 表明皇帝正统身份
今次展览名称「玉出昆冈」,出自蒙学经典《千字文》。巍巍昆仑山冈,白雪连绵不绝,河流奔涌,白浪滔天,是和田玉的生命之源。如今人们见到的清代宫廷和田玉,经历了大自然的重重磨砺和玉工们的精心雕琢,是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中华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览分为玉之源、玉之礼、玉之雅、玉之巧、玉之用五个单元,以期诠释清代和田玉文化,展现清代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绝大部分展品是清宫旧藏,最具代表性的一件是白玉盘龙钮『大清受命之宝』。我们特意把它放在一进展厅的独立展柜里,方便观众欣赏。」黄英说,宝玺呈方形,盘龙钮,印面阳刻「大清受命之宝」,汉文篆书满文本字,各两行。这是乾隆皇帝钦定二十五宝之首,据《交泰殿宝谱》所记为「以章皇序」,即表明大清皇帝受命于天的正统身份。《御题交泰殿宝谱序后》中记载,它是「传自太宗文皇帝时,自是而上四宝」之一,「均先代相承,传为世守者,不敢轻易」。所以在乾隆十三年诏改玺印中的满文本字为满文篆书时,该宝得以保持原貌。
展厅中还有青玉蟠螭钮「宣文之宝」、白玉交龙钮「太上皇帝之宝」、碧玉龙钮「太上皇帝之宝」、碧玉龙钮「梨花伴月」印和人们所熟知的「十全老人」印。
另有一件白玉辟邪,年代可以追溯至汉代,是故宫收藏最早的和田玉籽料器。黄英介绍,传说辟邪是一种能驱走邪祟的神兽,原型为产于西亚、北非等地的狮子。西汉时期,这种动物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传入中国,并与传统翼兽结合,衍生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神兽——辟邪。此件辟邪与陕西渭陵遗址出土的一件玉辟邪非常相似。
君子怀玉 彰显风雅
琴、棋、书、画是深得中国古代文人雅士推崇的修身养性兼消遣的艺术,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历代文献均有记载。清宫旧藏所见有玉围棋、玉象棋、玉双陆等,弥足珍贵。展览展出的一组围棋子分别以白玉、碧玉制成,均呈扁圆形,置于描金漆罐内,罐上以缠枝花卉纹为地,开光内饰兰、菊等花叶纹。白玉棋子玉色洁白,碧玉棋子玉色呈韭绿,对弈时,白、绿两色棋子相得益彰,颇为清新雅致。
此外,展厅内还有一整块新疆和田白玉剖琢而成的月令组佩,因其精美的花形吸引观众驻足。每个月令佩均为花瓣形。花蕊中心为六环式活心,可转动,雕琢方法为镂雕工艺中的一种绝艺。圆形花蕊一面雕水仙、海棠、万年青、灵芝图案;另一面雕阳文篆书十二音律,对应十二个花瓣形月令花佩。
清代白玉巧雕螳螂蝠桃亦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桃上半部雕琢一只展翅飞翔的蝙蝠,下半部巧妙利用玉中自身所带的翠绿色雕为桃叶、枝梗,桃枝上圆雕一只螳螂。清宫旧藏和田玉中,这种白玉中带有鲜艳绿色的玉料极为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