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老人跨洋圆梦用福州话祝“平安”
Published at Jul 10, 2023 09:16 am
第一缕晨曦从山头出现,喔喔打鸣的公鸡叫醒了鼓岭的清晨,虫鸣、鸟叫渐次稠密,10多岁的林恩醒来,想着这一天的计划,是去小溪里戏水摸鱼、游泳、打网球,还是拿上心爱的相机到处拍拍照?儿时的清晨,昨日和视频里的景象渐渐重叠,这中间,跨越了近一个世纪。
“ 嘿,看到了吗? 你的老别墅。现在是鼓岭的早晨,景色非常美!”“鼓岭之友”穆言灵校正着手机镜头,视频里就是习近平主席向“鼓岭缘”中美民间友好论坛所致贺信中提到的林恩(Len Billing)。
林恩拍摄了众多鼓岭照片,现已103岁高龄。
林恩一直想再看看鼓岭,因身体原因未能成行。7月3日,“鼓岭之友”穆言灵、林轶南和鼓岭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工作人员一起,用跨洋视频帮林恩“回家”。
林恩是任教于“福州私立协和职业学校”的美国人柏龄威(Ar⁃thur William Billing)夫妇的小儿子。1912年,柏龄威在鼓岭上建造了一栋单层石木结构的西式别墅。16 岁前,林恩年年在鼓岭度夏,用小相机拍下了数百张鼓岭生活老照片,为挖掘鼓岭故事、确定古厝地址、修复网球场等提供了很大帮助。
柏龄威别墅在1948年卖给当地的郭家人,目前由郭家人经营着“竹林山庄”民宿。
穆言灵走进客厅、餐厅,最后来到户外正对房子的位置,和1912年、2017年的老照片进行对比,虽然房子装修变了,但依然保留着石木结构的外观,以及特色的坡式屋顶。房前郁郁葱葱的竹林也长高不少。
当年爬山必经的小路、万国公益社、老教堂、网球场……穆言灵将林恩熟悉和喜爱的地方走了个遍。
老人身体虚弱,口齿也不太清晰,但是谈起鼓岭的建筑、儿时的朋友,印象却格外深刻。听到鼓岭的消息,他的精神明显振奋,很多记忆也涌上心头。当年别墅下方是一条小溪,他和玩伴常常在那捉鱼摸虾、捉螃蟹,享受溪水的清凉。林轶南佩戴摄像头,和村民郭庆溯溪,帮老人寻找儿时记忆。跟随镜头,林恩一路“走”在山路上。
小溪还在!潺潺的溪流在低洼处汇成一口浅浅的池塘,林恩立刻想起了儿时玩伴的趣事,“哦,我记得,约翰就是在这里掉进小溪里!”按照老人的记忆,穿过一块大岩石,发现了一丛小小的瀑布——石壁上冒着汩汩的小股清泉。鼓岭山泉丰富,这些喷着小股清泉的岩石曾让孩子们非常好奇。
以前家门口一眼就能望见的老教堂,变成了一座民房,但根据地理方位,林恩也一下就认出来了。
万国公益社旁的鼓岭老街,鼎盛时开了十多家书店、杂货铺、裁缝店及修鞋店。“走”到街上,林恩记起了常去的“日清商店”,里面售卖玩具、网球、网球拍、文具和孩子们喜欢的糖果、零食等,就像有求必应的“百宝箱”。
百年前,鼓岭上中外居民和谐共居,成为中美民间友谊最生动的缩影。林恩和当地孩子时常一起捉鱼摸虾,电话里林恩喃喃叫着邻居“妹妹”(福州话)。2017年,柏龄威家族后人、林恩侄子迪恩一家和6个美国家庭一起到鼓岭寻根,他们拜访竹林山庄,跟郭家人留下了亲密的合照。这些“鼓岭故事”证明中美两国人民完全可以跨越制度、文化、语言的差异,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乡容未改,乡情不变。视频结束前,林恩和穆言灵、郭家人用福州话互相道着“平安”。“大家都非常爱你,我会把照片和视频一起发给你,这样你开着空调,吹着鼓岭的‘微风’,就可以每天住在鼓岭了。”穆言灵打趣说。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跨洋视频圆了老人的世纪乡愁。“我相信,他人生的最后,记得的一定是满满的鼓岭精神,那就是和平、友谊、爱。”穆言灵说。(朱榕)
2023 年第28 期
Author
KHO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百岁老人跨洋圆梦用福州话祝“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