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福州与马来西亚历史渊源深厚,友谊源远流长。从一百多年前福州人黄乃裳到马来西亚诗巫垦荒,到如今福州和马来西亚发挥互补优势,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合作不断走深走实,结出累累硕果,绘就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美好画卷。
马来西亚电影《我的超级英雄》《海乾新路》《自闭男孩》等到福州交流展映,寻求合作新机遇;马来西亚龙头企业启德行集团加大在福州投资规模,打造集度假酒店、宴会、展会、公共空间于一体的休闲度假区;马来西亚旅游局在福州举办文旅交流合作座谈会,共谋两地旅游产业发展……福州同马来西亚之间,通过一次次双向奔赴,加深互信、深入了解、延续情谊,经贸往来愈加频繁、民间交流愈加多元、友好关系深入人心。
本报特撷取福州与马来西亚的民间交往故事,定格人文交流美好瞬间,展现两地人民的血脉相连和深情厚谊。
马来西亚侨胞福州寻根圆梦
从马来西亚诗巫省省长黄希胜到闽清坂东寻根,到马来西亚霹雳州的倪福善等人赴福清龙田认亲,2024年初至今,多名马来西亚华裔在福州各级侨联的帮助下找到了故乡的亲人,实现了寻根愿望。
2024 年5 月19 日,马来西亚诗巫省省长黄希胜首次回到祖籍地——福建省闽清县坂东镇新壶村,圆了数十年的寻根梦。
据了解,黄希胜的父亲20世纪50年代中期从中国前往马来西亚。因为种种原因,黄希胜兄妹和家乡的亲人失去了联系,寻根成为他多年来的心愿。
闽清县侨联主席蒋孟金得知这一消息后,第一时间牵线搭桥,帮黄希胜寻根。
通过县乡村三级侨联的努力,最终确认了黄希胜的祖籍地。5月19日,黄希胜站在老厝玉壶里,面对着同宗乡亲感慨地说:“第一次来到福建省,回到祖籍地,看到了祖屋,感触特别深。”
马来西亚霹雳州的倪福善和倪玉钦两家人,也圆了各自的寻根问祖梦。据悉,倪福善和倪玉钦是远房堂兄妹,近期,倪福善带着家人和倪玉钦的家人共同参加“马来西亚曼绒福清公会寻根团”,返回福清寻根恳亲。在福清市龙田镇玉峰村,倪福善和倪玉钦两家人与亲人相拥而泣,找到了自己的“根”。
这次寻根之旅得益于福清市侨联和多位热心人士的帮助。他们不仅为倪福善提供了寻亲线索,还亲自陪同寻根团前往他的祖籍地认亲。
倪福善感慨地说:“小时候爸爸在家教我们讲福清话,告诉我们要记住根在中国福清。现在我们终于找到了老家,实现了多年的梦想。”
马来西亚华裔林依珊的寻根之路则充满了偶然与温情。在她的记忆中,爷爷时常提及的“矿坑”成了她对故乡的唯一印记。一次偶然的机会,林依珊在马来西亚遇到了一名热心的司机,并帮助她和闽清金沙镇政府取得联系。今年4月,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林依珊不仅回到了魂牵梦萦的祖屋,还在金沙镇广峰村林氏族谱中找到了爷爷的名字。
(林春长)
本文原载于2024 年12 月9 日中国《福州晚报》
欣欣向荣的福州
疫情之后,今年3月底,我第一次回到福州。说是“回”,因为我在福建师范大学读的博士,这里充满了我的回忆,然而突如其来的疫情将一切隔绝。如今,幸运的是,雨过天晴,加上免签政策的实行,大马人又可以自由地到中国访亲问友了。
此次到福州,是应福州华侨大学校友会之邀,出席换届大会。这场盛会在福建会堂举行,场面盛大,来自世界各地的校友们之间的欢声笑语,让我感动。
我虽不是华大校友,但我作为槟城留华同学会的会长,身边有很多华大人,华大作为中国知名的高等学府,确实为海外华人华侨提供了优质的高等教育,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加强华人华侨跟祖籍国的联系。
福州欣欣向荣
到了福州,肯定要再见4年未见的老师和朋友们,大家都在过去经历了一场让全球惊心动魄的疫情,再次见面,肯定也都有劫后余生的感慨。
一切仿佛没变,又好像有些微不同。
福州城市结构依旧,但是,与我曾见过的相比,福州市容更整洁了。一问之下才知道,原来福州的地铁终于修建完成,路障消失无踪了!这次又恰逢春天来临,花树都开得非常茂盛,各种颜色的花朵,争艳夺丽,让人目眩神迷。上下杭和烟台山都已翻新完成,焕发着活力,看起来又是吸引游客打卡的新宠。
我回想起2019年最后一次到福州,上下杭和烟台山周边都还在拆迁和整修中,到处都是工程。这次行程太匆忙,没走进三坊七巷,只在其外围匆匆走过几次。看起来,修旧如旧的老房子搭配新建的仿古风建筑相得益彰,一大片统一的灰色建筑,很多是咖啡馆、茶店、中国本土品牌和国际品牌,颇有欣欣向荣之感。
咖啡馆数量增加了,随意走进几家,品味到的咖啡味道无不精致。除此,我们也到茶馆去喝茶。年轻店员的服务大多彬彬有礼,想起20世纪90年代初,我第一次到中国时所得到的服务态度,在这种较大的城市里,现在几乎看不到了。
政府推动茶文化
看到很多茶馆挂着“大众茶馆”的牌子,原来是政府提出的政策,旨在让大众都有能力和机会享受茶馆文化,也就是说凡是挂这牌子的茶馆,都可以以较低的价格提供给普罗大众。以往很多茶馆的消费比较高昂,如今此举使茶馆文化更加普及。
福州是我的“老地方”,老朋友多,睽违4年不见,此次更是一连串的饮食聚会。闽菜本来就特别合我胃口,丰富的海鲜以及多样的烹调方式,让人难忘;又正值笋的季节,这道菜让我印象深刻。此外,我在家里特别想念鼎边糊、海蛎饼、肉燕、扁食、拌面、光饼等小吃,见到都要吃几口解解馋;还有师弟接待到家里吃他们家的私房菜,融合了湖南菜和闽菜的特色,让我回味无穷;中国朋友的热情款待,还有他们接待朋友的礼数,我自叹不如。
(陈焕仪马来西亚槟城留华同学会会长)
本文原载于2024 年4 月24 日马来西亚《光明日报》
转厝

闽清县白樟镇下炉村旗杆厝。(蔡菁媚图) 2024年9月,詹开胜“敦厝”了。“敦厝”是福州话“转厝”的音,“转厝”就是回家。詹开胜来自马来西亚古晋市,他祖父年轻时离开闽清下南洋,定居马来西亚诗巫,到他已是第三代。这是詹开胜第一次回到祖地。
“我在旗杆厝找到了我爷爷廷灼的屋子了!下炉村炉光40号!”詹开胜迫不及待地拍下照片。发给远在马来西亚的叔叔和姑姑们。
福州闽清一带自古便有在八月初一至八月十五扫墓的习俗,称“秋祭”。詹开胜此次跟随他的父母亲,第一次踏上故土寻亲祭祖,回到了祖父和曾祖父的屋子,位于闽清县下炉村的旗杆厝。他们找到祖屋时,心情无比激动,詹开胜说:“从前只是常常听到爷爷说起福州闽清,却从未亲眼看到过。这次的寻根,知道自己是闽清人,在祖坟上香的时候,看见墓碑上闽清的字样,才能实实在在感受到家乡的真实。我跟叔叔姑姑分享,他们也发觉原来自己跟祖地如此的接近!”
“转厝”的还有另外一位马来西亚青年詹开洪,他常年生活在北欧挪威,这次乘坐18个小时的飞机,陪伴他的母亲、姑姑、姐姐一同回到闽清旗杆厝寻根祭祖。
他说:“无论多远,我这次一定要陪伴我的母亲、姑姑和姐姐回来找找我父辈的祖屋,我的父亲在四年前过世了,我要替他看看祖屋,完成他的心愿。”
旗杆厝位于福州市闽清县白樟镇下炉村,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清代御前侍卫府邸,房前矗立的旗杆是詹氏族人心中的荣誉象征。作为闽清的老建筑,旗杆厝拥有250多年的历史,承载着家族的历史与荣耀。1930年至1940年,旗杆厝走出了20多位侨胞,他们在马来西亚落地生根,如今后裔多达五六百人。同詹开洪一起回旗杆厝寻亲的,共有60多位海外侨胞。当他们回到自己的祖地,又看到家乡的发展,他们的心情激动且自豪。
在这片故土上,千里之外的海外乡亲,几十年素未谋面,却从未忘却乡音,他们与闽清的同宗乡亲相聚时,无需英文、无需普通话,仅用闽清平话叙过往、聊家常,就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是多么的奇妙与亲切。
他们享受着家乡闽清的特色美食,糟菜粉干、芋头糯米饭、柴火干汤、鼎边糊,那些熟悉的味道唤起了大家对故乡的思念,每一口佳肴都是对家乡情感的延续。
(詹舒清中国福州留学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电影《我的超级英雄》《海乾新路》《自闭男孩》等到福州交流展映,寻求合作新机遇;马来西亚龙头企业启德行集团加大在福州投资规模,打造集度假酒店、宴会、展会、公共空间于一体的休闲度假区;马来西亚旅游局在福州举办文旅交流合作座谈会,共谋两地旅游产业发展……福州同马来西亚之间,通过一次次双向奔赴,加深互信、深入了解、延续情谊,经贸往来愈加频繁、民间交流愈加多元、友好关系深入人心。
本报特撷取福州与马来西亚的民间交往故事,定格人文交流美好瞬间,展现两地人民的血脉相连和深情厚谊。
马来西亚侨胞福州寻根圆梦
从马来西亚诗巫省省长黄希胜到闽清坂东寻根,到马来西亚霹雳州的倪福善等人赴福清龙田认亲,2024年初至今,多名马来西亚华裔在福州各级侨联的帮助下找到了故乡的亲人,实现了寻根愿望。
2024 年5 月19 日,马来西亚诗巫省省长黄希胜首次回到祖籍地——福建省闽清县坂东镇新壶村,圆了数十年的寻根梦。
据了解,黄希胜的父亲20世纪50年代中期从中国前往马来西亚。因为种种原因,黄希胜兄妹和家乡的亲人失去了联系,寻根成为他多年来的心愿。
闽清县侨联主席蒋孟金得知这一消息后,第一时间牵线搭桥,帮黄希胜寻根。
通过县乡村三级侨联的努力,最终确认了黄希胜的祖籍地。5月19日,黄希胜站在老厝玉壶里,面对着同宗乡亲感慨地说:“第一次来到福建省,回到祖籍地,看到了祖屋,感触特别深。”
马来西亚霹雳州的倪福善和倪玉钦两家人,也圆了各自的寻根问祖梦。据悉,倪福善和倪玉钦是远房堂兄妹,近期,倪福善带着家人和倪玉钦的家人共同参加“马来西亚曼绒福清公会寻根团”,返回福清寻根恳亲。在福清市龙田镇玉峰村,倪福善和倪玉钦两家人与亲人相拥而泣,找到了自己的“根”。
这次寻根之旅得益于福清市侨联和多位热心人士的帮助。他们不仅为倪福善提供了寻亲线索,还亲自陪同寻根团前往他的祖籍地认亲。
倪福善感慨地说:“小时候爸爸在家教我们讲福清话,告诉我们要记住根在中国福清。现在我们终于找到了老家,实现了多年的梦想。”
马来西亚华裔林依珊的寻根之路则充满了偶然与温情。在她的记忆中,爷爷时常提及的“矿坑”成了她对故乡的唯一印记。一次偶然的机会,林依珊在马来西亚遇到了一名热心的司机,并帮助她和闽清金沙镇政府取得联系。今年4月,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林依珊不仅回到了魂牵梦萦的祖屋,还在金沙镇广峰村林氏族谱中找到了爷爷的名字。
(林春长)
本文原载于2024 年12 月9 日中国《福州晚报》
欣欣向荣的福州
疫情之后,今年3月底,我第一次回到福州。说是“回”,因为我在福建师范大学读的博士,这里充满了我的回忆,然而突如其来的疫情将一切隔绝。如今,幸运的是,雨过天晴,加上免签政策的实行,大马人又可以自由地到中国访亲问友了。
此次到福州,是应福州华侨大学校友会之邀,出席换届大会。这场盛会在福建会堂举行,场面盛大,来自世界各地的校友们之间的欢声笑语,让我感动。
我虽不是华大校友,但我作为槟城留华同学会的会长,身边有很多华大人,华大作为中国知名的高等学府,确实为海外华人华侨提供了优质的高等教育,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加强华人华侨跟祖籍国的联系。
福州欣欣向荣
到了福州,肯定要再见4年未见的老师和朋友们,大家都在过去经历了一场让全球惊心动魄的疫情,再次见面,肯定也都有劫后余生的感慨。
一切仿佛没变,又好像有些微不同。
福州城市结构依旧,但是,与我曾见过的相比,福州市容更整洁了。一问之下才知道,原来福州的地铁终于修建完成,路障消失无踪了!这次又恰逢春天来临,花树都开得非常茂盛,各种颜色的花朵,争艳夺丽,让人目眩神迷。上下杭和烟台山都已翻新完成,焕发着活力,看起来又是吸引游客打卡的新宠。
我回想起2019年最后一次到福州,上下杭和烟台山周边都还在拆迁和整修中,到处都是工程。这次行程太匆忙,没走进三坊七巷,只在其外围匆匆走过几次。看起来,修旧如旧的老房子搭配新建的仿古风建筑相得益彰,一大片统一的灰色建筑,很多是咖啡馆、茶店、中国本土品牌和国际品牌,颇有欣欣向荣之感。
咖啡馆数量增加了,随意走进几家,品味到的咖啡味道无不精致。除此,我们也到茶馆去喝茶。年轻店员的服务大多彬彬有礼,想起20世纪90年代初,我第一次到中国时所得到的服务态度,在这种较大的城市里,现在几乎看不到了。
政府推动茶文化
看到很多茶馆挂着“大众茶馆”的牌子,原来是政府提出的政策,旨在让大众都有能力和机会享受茶馆文化,也就是说凡是挂这牌子的茶馆,都可以以较低的价格提供给普罗大众。以往很多茶馆的消费比较高昂,如今此举使茶馆文化更加普及。
福州是我的“老地方”,老朋友多,睽违4年不见,此次更是一连串的饮食聚会。闽菜本来就特别合我胃口,丰富的海鲜以及多样的烹调方式,让人难忘;又正值笋的季节,这道菜让我印象深刻。此外,我在家里特别想念鼎边糊、海蛎饼、肉燕、扁食、拌面、光饼等小吃,见到都要吃几口解解馋;还有师弟接待到家里吃他们家的私房菜,融合了湖南菜和闽菜的特色,让我回味无穷;中国朋友的热情款待,还有他们接待朋友的礼数,我自叹不如。
(陈焕仪马来西亚槟城留华同学会会长)
本文原载于2024 年4 月24 日马来西亚《光明日报》
转厝

“我在旗杆厝找到了我爷爷廷灼的屋子了!下炉村炉光40号!”詹开胜迫不及待地拍下照片。发给远在马来西亚的叔叔和姑姑们。
福州闽清一带自古便有在八月初一至八月十五扫墓的习俗,称“秋祭”。詹开胜此次跟随他的父母亲,第一次踏上故土寻亲祭祖,回到了祖父和曾祖父的屋子,位于闽清县下炉村的旗杆厝。他们找到祖屋时,心情无比激动,詹开胜说:“从前只是常常听到爷爷说起福州闽清,却从未亲眼看到过。这次的寻根,知道自己是闽清人,在祖坟上香的时候,看见墓碑上闽清的字样,才能实实在在感受到家乡的真实。我跟叔叔姑姑分享,他们也发觉原来自己跟祖地如此的接近!”
“转厝”的还有另外一位马来西亚青年詹开洪,他常年生活在北欧挪威,这次乘坐18个小时的飞机,陪伴他的母亲、姑姑、姐姐一同回到闽清旗杆厝寻根祭祖。
他说:“无论多远,我这次一定要陪伴我的母亲、姑姑和姐姐回来找找我父辈的祖屋,我的父亲在四年前过世了,我要替他看看祖屋,完成他的心愿。”
旗杆厝位于福州市闽清县白樟镇下炉村,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清代御前侍卫府邸,房前矗立的旗杆是詹氏族人心中的荣誉象征。作为闽清的老建筑,旗杆厝拥有250多年的历史,承载着家族的历史与荣耀。1930年至1940年,旗杆厝走出了20多位侨胞,他们在马来西亚落地生根,如今后裔多达五六百人。同詹开洪一起回旗杆厝寻亲的,共有60多位海外侨胞。当他们回到自己的祖地,又看到家乡的发展,他们的心情激动且自豪。
在这片故土上,千里之外的海外乡亲,几十年素未谋面,却从未忘却乡音,他们与闽清的同宗乡亲相聚时,无需英文、无需普通话,仅用闽清平话叙过往、聊家常,就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是多么的奇妙与亲切。
他们享受着家乡闽清的特色美食,糟菜粉干、芋头糯米饭、柴火干汤、鼎边糊,那些熟悉的味道唤起了大家对故乡的思念,每一口佳肴都是对家乡情感的延续。
(詹舒清中国福州留学马来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