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的成功凸顯出中國電影產業的韌性。資料圖片
《哪吒2》的成功凸顯出中國電影產業的韌性。資料圖片

《哪吒2》逆勢爆發後 「檔期依賴症」如何破?

Published at Apr 14, 2025 04:53 pm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市场经历结构性转型,电影人也在市场波动和具体影片考验中,随着变迁迭代而不断成长。2002年《英雄》开启中国商业大片时代,2010年《阿凡达》IMAX一票难求点燃市场,2012年中国电影市场跃居全球第二大票房市场,2020年首度超越北美登顶世界电影市场,但电影总票房却大幅下降,2023年虽有所恢复,2024年却再度下滑。2025年《哪咤之魔童闹海》(《哪咤2》)于春节档逆势爆发,创造票房奇迹,凸显产业自我修复的韧性。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讲师谷一盈日前接受香港文汇报记者专访,解析中国电影市场巨变,认为「档期依赖症」阻电影市场繁荣,应对观众结构变化,多元呈现才是正解。
 谷一盈认为,2015年前技术引进与院线扩张,2015-2016年中国电影经历增长爆发,影视资本市场冷却且增长减缓,2017-2018年增长速度又趋于稳定。受疫情等因素影响,供需关系经历重塑,电影品质有所提升,特别是2024年市场回调与2025年春节档《哪咤2》的逆势爆发,都凸显了中国电影产业自我修复的韧性。
 
「情绪价值」成国产片票房卖点

目前的中国电影市场前十名榜单中,国产片占据绝对优势。谷一盈表示,目前票房榜前十的国产片都是2017年之后的影片,「国产片占据优势」这一现象自那时开始,从「相对优势」变成「绝对优势」的时间之快超出大多数人的想像。这种现象可以从几个层面综合理解。「创作层面,文化共鸣优势凸显,类型与叙事多元创新;制作层面,技术水平显著提升,工业化程度逐步提高;市场层面,观众需求深度契合,市场竞争力持续增强;文化层面,文化自信不断彰显,本土文化影响力扩大;产业层面,电影产业发展成熟,产业生态日益优化。」

谷一盈强调,纵观前十榜单,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凡是能够创造票房奇迹的影片,无一例外都为观众提供了超强的情绪价值。「近几年,『情绪价值』一词在各领域被全方面提及,电影观众用票房再次印证了这一点。所以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过去能够为观众提供情绪价值的国外电影逐渐被国产电影所取代,国产电影更擅长捕捉国内观众的特有『情绪点』。」

档期依赖阻市场繁荣

中国电影市场出现明显的「档期依赖症」,春节档、暑假档、国庆档构成的「档期铁三角」,占据绝对优势,谷一盈解释说:「中国电影市场的『档期依赖症』越来越明显,其实是观众、影院、电影三方的共同选择取交集之后的必然现象。首先是观众的观影习惯,春节、国庆等假期人们闲暇时间较多,有更多精力和意愿走进电影院观影,且全家观影、朋友聚会观影等社交需求在假期也更为突出,使得这些档期的观影氛围浓厚,观众基数大。其次是电影院的票房收益保障,热门档期观众观影需求旺盛,电影上映后的票房潜力巨大,对于高成本投入的电影来说,选择热门档期上映,更有可能实现票房的回收和盈利最大化。然后是电影的行销资源匹配,电影行业的行销资源在热门档期也会更加集中,包括线上线下的宣传推广渠道等,能够为影片带来更高的曝光度和关注度,有助于吸引观众走进影院。」

谷一盈表示,电影观众过于依赖档期观影,或者说电影观众只在大档期才去电影院看电影的行为,对电影市场肯定是不利的,因为全年的大档期屈指可数,适合对应档期的影片就那么多,这会阻碍电影市场的多元化和丰富度。最终这个「力」又会施加给观众,想在非档期的时候去观影的观众会觉得无片可看,形成恶性循环,还是要想办法打破这个闭环才好。

小城观众增权重促行业下沉

除了这两点之外,中国电影市场观众结构正经历显著变化,特别是三四线城市观众占比的持续上升,谷一盈说这对电影创作产生了多方面影响。「首先,题材选择更加多元化。三四线城市观众普遍对接地气、反映当地生活的故事有更强共鸣,促使创作者开始关注下沉市场的生活现实和文化需求。《你好,李焕英》《我和我的家乡》等聚焦小城镇生活的影片取得巨大成功,印证了这一趋势。其次,叙事风格更加平实直白。相较于一二线城市观众偏好的艺术性表达,三四线城市观众更青睐情感直接、剧情明晰的作品。这推动电影创作在保持艺术追求的同时,更注重叙事清晰度和情感直接性。」
 
「另外,电影价值观念更加传统主流。三四线城市观众普遍持有较为传统的家庭观念和社会价值,对正能量、家国情怀类题材的接受度更高。这使得主旋律与商业类型的融合成为当下创作的重要方向。最后,电影技术呈现更加震撼。随着三四线城市影院硬体设施的升级,观众对视听体验的要求日益提高,推动创作者更加重视电影的技术呈现效果,《流浪地球》等国产科幻大片因此获得全国范围内的观众认可。」

谷一盈表示,三四线城市观众的崛起推动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内容创新和创作多元,同时也促使行业在行销和服务上更加注重下沉市场的需求。但谷一盈同时强调,「一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这样笼统的大范围归纳未来会显得不够清晰,电影创作唯有在多元呈现中找到不同类型影片,符合观众观影诉求的主题表达才是应对观众结构发生变化的正解。

摆脱技术崇拜 重回内容主导

以《流浪地球》为代表的工业化大片在中国电影市场取得成功,体现了中国电影工业在技术能力、资金投入、工业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显著进步。谷一盈说,《流浪地球》系列电影的拍摄流程、视觉特效、工业化管理模式等,均达到较高的国际化水平,显示出中国电影工业正逐渐走向成熟。但她同时表示,「我们无法以少数影片情况总结整体电影现状。从整体来看,中国电影工业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工业化体系发展不均衡,很多电影依旧采用传统或半工业化模式;专业化人才积累不足,尤其是在视效、工业化制片管理、工业流程化编剧等领域的人才缺口明显。」原创内容创作能力仍需提高,电影工业的发展不能仅依赖技术突破,更需丰富而创新的剧本和内容支撑;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和全球竞争力还有待提升。「因此,《流浪地球》等工业大片的出现,是中国电影工业迈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但要达到全面、稳定的工业化成熟阶段,仍需更长期的努力与积累。」
 
「主旋律电影」转向「新主流」

《长津湖》《我和我的祖国》等主旋律电影屡创票房佳绩,体现出强大的市场号召力,但纵观该类型的整体情况,也面临模式固化、题材重复、年轻观众审美疲劳等困境。「未来主旋律电影的发展方向,应着重实现创新和突破,既要保持观众对该类型影片的特有期待,又需打破观众对该类型影片的固有标签。」

谷一盈表示:「现在除了『主旋律电影』这个概念,还有一个概念叫做『新主流电影』,新主流电影是主旋律电影与商业电影结合的产物,在继承主旋律电影价值内核的基础上,更注重以观众为中心,将主流价值观与观众的观影需求相融合,以期达到叫座又叫好的效果。比如《第二十条》《满江红》都属于该范畴,并且取得了高票房和高关注。」但不管是「主旋律电影」还是「新主流电影」,未来都需进一步创新突破。
 「首先,在表现手法上,应更加注重类型化、娱乐化与艺术性的融合,通过战争、动作、悬疑、科幻等多元类型元素的融入,提升故事吸引力与观影体验。其次,内容创作应更加贴近时代、贴近年轻观众的真实情感需求,突破传统宏大叙事,关注个体命运、情感共鸣和人性细节,促进主题与观众之间的情感联结及情感互动,避免说教感。再次,应进一步拓展题材范围,除了战争和历史题材外,可关注当代中国的现实与未来发展议题。总体而言,未来该类型电影只有不断在题材、叙事、风格、视听上创新突破,提供给观众更多情感共鸣和情绪价值,才能保持生命力,获得更多观众尤其是年轻群体的认可。」
 
喜剧片需有差异化

喜剧电影长期以来深受中国观众喜爱,票房表现突出。2024年,多部喜剧电影如《热辣滚烫》《飞驰人生2》《抓娃娃》和《年会不能停!》在票房上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其中《热辣滚烫》和《飞驰人生2》分别夺得年度票房冠亚军,展现了喜剧电影在春节档等热门档期的强大吸引力。

谷一盈表示:「未来喜剧题材将更加多元化,除了传统都市喜剧、家庭喜剧、爱情喜剧外,科幻喜剧、悬疑喜剧、动作喜剧等跨类型、跨主题、跨领域融合将持续涌现,拓展喜剧电影的题材边界,满足观众多样化需求。喜剧创作将更加注重内容的深度和社会意义,逐渐摆脱单纯靠段子和明星效应的模式,更多地融入现实主义、社会议题或情感共鸣,体现社会价值观和人文关怀,不能总是停留在所有的影片都老少皆宜,随着观众口味日益细分,未来喜剧电影将更注重圈层化、精准化创作,针对特定观影群体进行差异化设计,提升用户黏性,持续获得市场空间。」

亟待拓展类型片边界 创作者应沉心静气

中国电影市场在悬疑、科幻、动画等类型片领域确实取得了一定突破,《流浪地球2》《消失的她》《孤注一掷》《哪咤之魔童闹海》等影片的成功体现出类型化创作的潜力与市场需求。但整体来看,中国电影类型多样性仍存在些许不足。 
 
「一方面,市场主流仍集中于喜剧、动作、悬疑、主旋律等类型,恐怖、奇幻、犯罪、歌舞等类型仍然相对薄弱。另一方面,已有类型片在叙事模式、创作题材上同质化严重,鲜有真正创新的尝试,很多影片都是在不同程度的复制黏贴,渴望拥有同样的好成绩,但往往以失败告终。此外,受制于市场风险和资本趋利,电影公司往往倾向于跟风热门类型,缺乏长期培育小众类型和多元化市场的耐心与投入。比如,前两年爱情电影火爆的时候,爱情电影层出不穷,甚至扎堆上映,但内容开发与上映周期并不匹配,遭遇票房滑铁卢后该类型忽然骤减,以至于2025年情人节档只是重映25年前的《花样年华》,并无新鲜出炉的爱情电影值得关注。」 

谷一盈表示,未来中国电影市场亟需进一步拓展类型边界,鼓励创作者大胆探索、创新叙事模式,推动更多元化类型的培育与成长。同时,也需电影资本具备长远眼光,愿意承担一定的风险,助力多样类型片发展。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电影产业的类型多样化繁荣、可持续发展,满足观众日益多元的观影需求。 
 
问及在现有审查制度下,电影应如何实现艺术表达与商业成功的平衡。谷一盈表示,作为电影创作者来反观这个问题,其实所有电影人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实现艺术与商业的平衡,但结果总是难以兼得。「既叫座又叫好的影片往往是前期创作时难以预估的,很多杀出重围、创造奇迹的影片对于创作者而言是『惊喜』,难以准确预判。」基于此,电影并不是某个行业、某种类型、某些主题的归纳性创作行为,这也很好地说明了为什么成功作品的复制黏贴往往失败。 

「电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每一个电影都有其不同的特质与光芒。回到问题本身,电影人在创作初期当然可以秉持着『实现艺术表达与商业成功』的目标与理念,但不能将该想法贯穿创作过程。创作过程中还是应思考人物如何塑造、人物关系如何搭建、事件情节如何展开、主题表达如何通过视听光影呈现,遵从内心的创作直觉,结合观众的观影诉求,首先创作出自己满意的电影作品,然后交给市场,沉心静气,等一个结果,好电影自然不期而遇。」 

Author

newsroom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