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战略与国际事务研究院(KSI)与吉隆坡经济俱乐部(ECKL)指出,即将公布的2026年财政预算案,将成为国家迈入第13大马计划首个完整财政年度的重要政策信号,不仅是财政收支蓝图,更是平衡纾缓民生压力与推动长期结构改革的关键指标。
在所发布的《2026年财政预算案前瞻》报告中预测,大马2026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将在3.8%至4.6%之间,基准预估约4.2%,主要由内需韧性、基建投资及高附加值领域如数码服务与先进制造业带动。
“但若全球贸易低迷或改革执行不力,可能带来下行风险。”
财政赤字方面,报告预计将从2025年的3.8%收窄至2026年的3.4%至3.6%,乐观情境甚至有望降至3.3%,靠提升税收遵从率、推行电子发票及更有针对性的补贴政策来实现。
“通胀水平预计保持温和(约2.5%),惟核心通胀压力依然存在,尤其在餐饮、服务业及租金领域,或将持续压缩家庭购买力,因而需透过精确援助措施来缓解冲击。”
在政策方向上,补贴合理化、强化税务遵从与电子发票制度、逐步引入碳定价机制将是重点。报告强调,政府须设下明确时间表并为弱势群体提供缓冲,以维持社会支持度及减少企业适应期的冲击。
从行业受惠角度看,基建工程、可再生能源、电网升级、数码与人工智能生态系统及绿色融资将成为最大赢家。消费品、银行与出口制造业则处于中性状态,而能源密集型制造业、依赖补贴的行业及税务合规不足的企业,短期内恐面临挑战。
资本市场方面,若财政整合路线可信,将有助令令吉汇率企稳,国家银行或维持偏宽松利率环境,国债及绿色永续回教债(sukuk)料受追捧,股市投资重心则偏向基建、数码化及能源转型板块。
报告同时提醒,补贴削减与价格合理化存在社会与政治敏感性,执行效率与制度改革能力也将决定政策成败。若全球贸易放缓、商品价格波动或财政纪律松懈,预算案目标恐受挫。
KSI与ECKL总结,2026年预算案不仅是财政数字,更是国家发展方向的信号——如何在高生活成本下兼顾即时纾困与长远稳定,将是政府面临的最大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