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美里11日讯) 北宋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一诗中写道“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桃符就是我们今天的春联,俗话说“无联不成春,有联春更浓”。春节贴春联是华人们过年的重要习俗。
挥春源于中国的宋朝,尽管时代转移,挥春成为新春的代号,如今每逢新春将至,很多学校社团组织甚至个人仍有挥春的习俗,或办挥春赛,以作为发扬和传承中华文化的方式。 红红的春联、浓浓的墨香,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美好的憧憬和向往,更扮演传承文化和推广中华文化作用。

书法是中华文化的传统更是国粹,除是种艺术,写书法有助培养个人的定力、耐性,达致心平气和的境界。
通过这些比赛,能够让当地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更立体地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这对中华文化在马来西亚的传承和发扬十分重要。

新年写春联送祝福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统活动,美里著名书画家邓展华受访时表示,农历新年期间,偶尔也会有人特别订购手写春联,但不多。至于特地写春联售卖就没有,除非是筹款之类的活动。
也是美里紫阳学会主席的邓展华说,今年没有主办挥春比赛及春联义卖,希望时隔两三年才办,因为太频繁举办会不理想。
“贴春联是新年传统习俗之一,一些学校社团常年活动,鼓励年轻一代华裔子弟学习书法,达到传承的意义。”

自小就喜爱书画的他表示,对学生而言,写字有基本的笔法,字体结构端正就算是好作品了,那对书法家来说所讲究的层次就涉及多方面,除了掌握好笔法,美观的字体结构等还讲究书法整体的行气,行墨的气势与气歆等及对书写内容能配合行笔所要展示的笔墨内涵如笔法粗细,或行笔快慢,饱满湿润,枯燥等形成一幅作品的佈局,这些都能是一幅好作品所要具备的。
询及在写书法期间是否能对照字贴,他坦言,只有写前会参考书法字典,写的时候就没有了,不然写不出自己的味道与风格只一味的跟着别人的写法。
“他们往往为写好字而去学习某一种字体,刻苦练习书法,他们的字根据各人性格的不同,而各有千秋。”

教学经历丰富的书画老师邓玉忠在分享书画艺术时指出,没有在农历新年期间秀才卖春联,赞者少评者多。不过,发扬传统春联文化是我们的社会责任,因长期不被重视造成今日之情况。局部推行也必须受华社团体支持才行!
他续说,写春联时,因为条幅长,字体也大,所以要站着写。挥者学习默记写法,当然在公众场合写春联不是比赛,看字贴也没错,但较有程度者是很少去看字帖的。
他披露,光会写春联还不够,还要会做春联,要想作春联就得学唐诗,古文之类,因为春联就是七言诗的对偶句,讲究平仄格律,会作诗便会题对联了。

他指出,书法基本八八六十四法必须认真学习,内里包括结构学,空灵学,感观学。开始临写书帖,选择一位俱代表性之唐宋书法家为宗旨,还要了解各家之关系。开如临写繁体正楷字,点撇横勾挑竖厥捺都得认真书写,将各部份结精搞好,临得像这位书法家的字,吸取特色艺术精华而得古人之神与形法成为自己的养份。临帖练习书写两千多个常用字,至合格为止。
“暂不说秦始皇次公元前二二一年统一了文字沿用古篆字,后来演变成隶书一直到魏晋八分隶又演进成为今天的楷书,又进化至行书草书体了。到了东晋楷行草已发挥到淋漓尽致,立下了中国书法的典范;此后名家辈出。晋朝以后的名家首推书圣王羲之,王羲之之子王献之。到唐代楷书已成笔写体,出了初唐三大家褚遂良,欧阳询,虞世南。中唐出了颜真卿(颜体)。晚唐最有名的书法家即柳公权,晚唐以后历代皇帝碑文都是柳体字(见中国考古)。至宋代有苏东坡,蔡襄,米元章,黄庭坚。元末出个赵孟俯,此后一直至清朝并无大家出现。”

喜爱中华文化艺术的郑美娇受访时指出,每年新春期间他们家都有进行挥春的习俗,现在贴春联已成风俗,目的是祈求在新的一年有好运降临。不仅继承优秀中华文化,更将此在家中发扬光大,重要的是手写春联寄托的是一种感情,更能象征一家人和谐。
她说,虽然不是很专业,图个乐趣而已,给孩子们一个新年挥春的习惯。目的是先种下种子,续后随缘。
她披露,他们也会选一些贴在墙上。每年写,年年焕新。
郑美娇称,喜欢分享家的“和”与“乐”。他们每年在除夕的前几天都会办自家年宴,方便女儿们也能参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