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晋5日讯)砂人联党中央教育局主任拿督陈冠勋认为,教育部在中六华文课程的新课纲中,将中国文学史部分全部剔除的做法将对学生在华文方面学习造成负面影响,尤其削弱了华文的文化传承与认同。
近日获悉,教育部将在中六华文新课程中完全剔除“中国文学史”内容的决定。这项决定对华社及关注华教人士引发广泛的关注和批评。
中国文学史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载体,也是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数千年的思想、价值观和艺术成就。剔除中国文学史部分,将导致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变得片面,削弱文化传承的深度。
我国向来标榜着多元民族特色,而多元教育也成为各民族国民的选择途径,并且能够求同存异,济济一堂。
对于我国华族学生而言,学习中国文学史是连接祖辈文化的重要途径。这一调整可能使年轻一代逐渐疏离自己的文化根源,影响民族认同感的培养。
剔除了中国文学史,将降低学生的文学素养与批判性思维。中国文学史不仅包含经典作品,还涵盖了文学流派、思想演变和历史背景。这些内容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至关重要。缺乏对中国文学史的理解,学生的文学视野可能变得狭窄。
文学史即是文学教育的“根基”。将文学史剔除,即是历史与文学的结合被割裂。文学史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背后的历史脉络和社会背景。
少了对文学史的认识与理解,可能导致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流于表面,难以深入挖掘其内涵。
现在,中学已经没有了名句精华,教师也甚少提及中国古代文学,现在如果连中六的文学史也剔除,那么未来学生的文化根基将薄弱不堪。
我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社会,各民族的文化都应得到尊重和传承。剔除中国文学史内容,可能被视为对华族文化的不重视,违背了多元文化教育的初衷。
中国文学史不仅是华族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从课程中剔除,可能使我国教育体系失去一部分文化多样性。
中国文学史是华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剔除可能导致华文教育体系出现断层,导致其完整性受损,影响课程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在如今全球化背景下,了解中国文学史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剔除这一内容,可能使学生在国际交流中缺乏文化竞争力。
教育部的这一调整需要慎重考虑,建议教育部重新评估其影响,并采取适当措施确保华文教育的完整性和文化传承的连续性。同时,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讨论,共同推动教育政策的完善。
如今既已是执政党,而且作为在国会里拥有占多数国会议员的行动党,却在这项课题上默不出声,静若寒蝉。
向来标榜着维护华教的行动党,甚至还在教育部担任副部长职,却为何容许出现在课纲中剔除中国文学史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