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貨更受偏愛美貨「光環」不再 國產替代與多元進口並行

Published at May 02, 2025 08:58 am
 
此次关税战背景下,美货「光环」褪色,优质国货已在多个品类中成为优先替代品。加之随着中国和贸易友好国关系升温,进口渠道更加多元,国产替代与多元进口并行,消费者信心依然坚挺。此外,消费者亦未出现任何「囤美货」现象。不少人坦言,现在内地购物选择极其丰富,「就算少了美国产的,也不会对生活造成影响」。

4月18日晚,香港文汇报记者来到上海以美国商品丰富著称的山姆超市走访。随着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店内美国原产地商品不再是货架上的主角,反而中国的国产商品与来自其他多国的进口商品琳琅满目。

香港文汇报记者在水果货架前发现,国产替代正在重塑消费格局。一方面,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美国水果在华出口面临更高成本压力;另一方面,消费偏好和供应结构的调整进一步削弱了其市场份额,美国水果在中国市场的存在感大幅下降。

品质上乘国产水果受欢迎

香港文汇报记者看到,消费者争相购买一款产自云南的大颗蓝莓。这款蓝莓虽源自美国品牌,但已在中国实现本土化种植,且以果粒大、品质高著称。自2020年起,中国在蓝莓种植面积和产量上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蓝莓生产国。目前,内地超市销售的优质蓝莓几乎全部来自本土供应链。与此同时,美国水果的份额却持续下滑,山姆超市内原产地是美国的水果种类并不多,仅有的几款比如新奇士橙等也吸引力平平,赣南脐橙、四川资中血橙等都是品质上乘的国产替代品。同时,随着中国自贸政策的推进,加速了泰国、智利、越南、新西兰、秘鲁、柬埔寨等与中国友好贸易国家的水果进口节奏。

国产牛肉崛起 更合国人口味

随着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可能导致进口的美国牛肉涨价,但许多国内消费者表示「无感」,因为「美牛并非不可替代」。一位顾客告诉香港文汇报记者,「平时购买美国牛肉不多,更爱澳洲和日本的牛肉,内蒙古草饲牛肉也非常不错,国产牛肉更精瘦,口感更清爽,符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据阿根廷《国家报》统计,2024年中国进口的287万吨牛肉中,76%来自阿根廷、巴西和乌拉圭,美牛不占主导地位,再加上关税调整,其市场份额势必将进一步压缩。

专家:美货退出对华影响不大

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理事谭浩俊接受香港文汇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消费者对美国商品本就非刚需,在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国产替代消费品正成为中国经济内循环的重要支柱。中国市场有广度、有深度、更有韧性,完全有能力走出一条自主可控的消费升级之路。

「即使美国商品退出中国市场,对中国大多数消费者而言影响并不大。许多美国产品本就属于小众高端品类,对普通消费者不存在刚需。相反,中国消费者正越来越多地选择性价比更高的国产品牌。可以说,美国如果失去中国市场,影响远比中国失去美国产品更为深远。」谭浩俊还提及多元进口举措,「像牛肉、农产品等品类,几年前已经开始大量从巴西等南美新兴市场进口,品质不输美国产品,供应链也更加多元化及稳定。」上述应对举措证明,就算这场关税战确实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但中国有足够能力消化压力。

部分美商家承诺不涨价 担忧被中国市场抛弃


在美国发动关税战后,不同于美国消费者的「消费恐慌」或「抢购潮」,中国消费者表现出更加冷静和理性。这一现实令许多美国企业的焦虑迅速蔓延——他们担心的不是涨价本身,而是被中国市场彻底边缘化。



在超市保健品专区,促销员正在清仓一款原产美国的氨糖片,现场消费者却并不买账。有消费者表示,类似成分的国产产品价格只有其三分之一。随着国产品牌质量的提升,国产替代已不再是「可选项」,而是越来越多人的「首选项」。

美产化妆品本就因消费者审美迭代、渠道变革等因素在中国接连受挫,如今,关税调整更令其「雪上加霜」,美系产品正失去年轻一代消费者的关注度。而美妆巨头雅诗兰黛其2024财年多次显示中国市场表现不佳,亚太区销售额整体下滑超10%。据《2024中国美妆行业白皮书》统计,超60%中国消费者愿意购买国货美妆产品。

另外,多家美国进口宠粮品牌近期纷纷对外承诺「不涨价」,显然担心因价格波动被消费者抛弃。从市场数据来看,内地进口宠粮整体份额正在缩减,而国产品牌则强势上行,逐步打破由海外品牌垄断的局面。


美百物腾贵 网友叹「活不下去」

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美国消费者开始切实感受到生活成本的压力,尤其是在日常消费品和节日用品方面,价格上涨趋势愈发明显。不少美国网友在社交媒体上表示「快要活不下去了」「我得打三到四份工才行」。一些零售商释放信号宣称未来价格会更高,引得美国民众开始抢购和囤货。美国机构和分析师认为,目前美国消费者信心严重受挫,一些美国家庭或被迫调整消费结构或消费降级。

「泡泡玛特是我一直会购买收藏的玩具啊,我到底该抱有不会涨价的希望还是加入囤货队伍?」近日,有美国消费者在TikTok上分享了自己因关税上涨所遭遇的困扰,泡泡玛特等中国潮玩成为预期将涨价的焦点之一。该网友称,「一方面不想盲目囤货,另一方面又担心后续价格持续走高。」这一情绪在社交平台上引发了不少共鸣。有同为潮玩爱好者的美国网友表示,已经开始计划直接从亚洲购买,或者提前囤货以对冲后续涨价风险。但也有网友无奈表示:「新品还没出,你怎么囤货?这可怎么办?」

「买玩具像买奢侈品一样谨慎」

除了潮玩,不少美国家长也注意到儿童玩具价格迅速上升。「我在沃尔玛看到孩子以前常玩的玩具,价格已经轻轻松松涨了一倍,5美元的玩具都涨到10美元以上,还有很多卖25美元。这让我有点愤怒。」一位母亲表示,「现在给孩子买玩具都要像买奢侈品一样小心翼翼。」涨价引发的担忧情绪在网络上持续发酵。一段热传的视频中,一位美国女士情绪激动地说:「一旦价格涨上去后,那些店为了利润,根本不会再降回来,涨价就是永久的。」在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的双重压力下,不少美国家庭正在重新调整消费方式。「以前孩子的玩具坏了,我们直接扔掉买新的。」一位妈妈分享道,「现在不会了,坏了的就洗一洗、翻新一下,能修就修。」

「打三四份工才够日常开支」

不少小型商户也对不断上调的关税表示担忧。来自弗吉尼亚州的玩具店经营者Amy Rutherford指出,其店内几乎所有商品均为「中国制造」,若关税大幅提升,将不得不调高售价,最终不仅消费者承担成本,店主自身也难以维持利润空间。「如果关税加到145%,店里的熊猫玩偶售价将从现在的32美元上涨到80美元。没有人会愿意花那么多钱买一个毛绒玩具。」

关税政策的广泛影响也引发民众对更大范围经济压力的担忧。一位美国女士在社交平台表示:「特朗普不仅对中国商品征税,还列出了其他很多国家。我几乎活不下去了。政府讨论财政赤字没错,但这种政策带来的生活成本上升才是我们最大的痛苦。我们关心的是,食物是不是又涨价了,日用品还能不能负担得起。」她的言论得到了大量网友的支持,许多人评论称:「美国需要进口商品,美国需要中国。」也有人表示:「看来我要打三到四份工,才能支付得起日常开支。」

料美消费者信心暴跌 长短期通胀预期飙涨

受关税冲击,美国4月消费者信心暴跌,长短期通胀预期全线飙涨。耶鲁预算实验室最新发布的分析,美国消费者面临的总体平均有效关税率为28%,这是自1901年以来最高的水平。预计将使消费者价格上涨3%,每个家庭年均增加支出约4,900美元。其中服装、鞋类和电器产品的价格将出现显著上涨。 
 
据美国媒体报道,目前包括Shein、Target、福特和沃尔玛等九家企业,已宣布计划提高价格,以应对新关税带来的运营成本增加。食品和消费品生产商也预计将调整价格。还有专家警告称,新关税可能为企业提供借口,在未受直接影响的市场中提高价格。例如,索尼已在全球范围内提高了PlayStation的价格,预计是为了应对更高的贸易成本。爱马仕成为率先以涨价应对美国关税影响的奢侈品牌。该公司当地时间4月17日宣布,将从5月1日起在美国市场提高所有产品线的销售价格,以抵消新关税政策带来的影响。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承认,关税规模超出预期,尽管美联储旨在防止长期通胀,但价格影响仍不确定。 

美国4月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初值50.8,大幅不及预期的53.5,3月前值为57。本次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是自2022年6月以来的最低值,也是自1952年以来该调查历史上的第二低值。由于对贸易战发展态势的担忧日益加剧,消费者信心自2024年12月以来已下降超过30%。 


Author

newsroom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