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拉为我国作出巨大贡献 被誉为“人力资本发展之父”

Published at Apr 15, 2025 08:49 am
 与世长辞的前首相敦阿都拉曾为我国人力资本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被誉为“人力资本发展之父”。

昵称“Pak Lah”的阿都拉于1939年11月26日出生在槟城峇六拜,他在峇东柏淡马来学校接受小学教育,并曾在大山脚高级中学、Daeratul Maarifil Al-Wataniah中学和美以美男子中学就读。

阿都拉曾担任教师,并从1962年至1964年期间在马来亚大学深造,获得伊斯兰研究学士学位。他于1965年与拿汀斯里恩顿共结连理,育有两名孩子,分别是丹斯里卡马鲁丁及诺丽。然而,恩顿于2002年被诊断患上乳癌,在2005年10月20日病逝后,阿都拉于2007年与敦珍阿都拉结婚。

在职业生涯方面,阿都拉自在1964年担任公共服务局助理秘书,便展开其充满活力的仕途,后来于1969年受委为国家行动理事会(MAGERAN)的安全理事会首席助理秘书,以及在1971年出任文化、青年与体育部的青年总监,随后在1975年升任为该部门副秘书长。

虽然阿都拉早在1965年加入巫统,但他在1978年第5届全国大选赢得槟城甲抛峇底国会议席后,才开始活跃于政治,且分别在1984年、1987年和1990年当选为巫统副主席,并在1996年再次当选。

阿都拉在内阁曾担任的重要职位,包括联邦直辖区副部长(1980年)、教育部长(1984年)、国防部长(1986至1987年)、外交部长(1991年至1999年),以及在1999年出任副首相兼内政部长。

阿都拉的政途自2000年更上一层楼,他在2000年至2003年期间担任巫统署理主席;随着敦马哈迪医生宣布辞去在巫统、国阵和政府的职位后,他在2003年接过马哈迪的棒子出任首相职,并从2003年至2009年担任巫统主席。

阿都拉在担任我国第五任首相的6年期间,提出了5大施政重点,即国家使命、国家廉正蓝图、经济走廊发展、人力资本发展和文明伊斯兰概念。

2006年,他在南马推动了首个经济特区设立柔佛依斯干达经济特区,接着是北马经济走廊、东海岸经济特区、沙巴发展走廊和砂拉越再生能源走廊特区。

这些经济走廊的设立,是以不同地区的独特优势和资源,专注于不同的经济活动,旨在帮助人民提升生活水平,尤其居住在乡区农村的人民。

例如,北马经济走廊(NCER)连接玻璃市、槟城、吉打和霹雳,主要发展农业和原产品贸易。而在南马的柔佛依斯干达经济特区则主要专注于制造业和工业领域。

他也推动了政府与企业之间更灵活的联系,减少官僚主义,以创造更加有利于投资的环境,于2007年成立促进商业特别工作组(PEMUDAH)就是最好明证。

阿都拉也非常关注清真产品领域的发展,他赁着马来西亚现有的实力,特别是在清真认证方面,为马来西亚成为全球领跑者奠定了基础。

他在2006年世界清真论坛上宣布成立清真发展公司,带动了马来西亚综合清真生态系统和基础设施的发展。

除了推各项动经济发展外,阿都拉也深深了解,国家发展的秘诀之一是通过人力资本的开发,尤其是年轻人的人力资本开发更为重要。

在他领导国家期间,他大力提倡和推动人力资本发展下,因此被誉为“人力资本发展之父”。

同时,他也实行了以文明伊斯兰(Islam Hadhari)概念的领导原则为基础的发展战略。

阿都拉也非常照顾公务员和退休公务员的福祉,在任相三年后即为公务员捎来好消息,宣布大幅加薪,幅度达7.5%至35%。

此外,公务员的生活津贴也大幅上涨了100%,而警察和武装部队成员在之前宣布的加薪基础上又获得了20%的额外加薪。2008年,还允许约4万名选择雇员公积金的公务员恢复养老金计划。
与世长辞的前首相敦阿都拉曾为我国人力资本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被誉为“人力资本发展之父”。 

昵称“Pak Lah”的阿都拉于1939年11月26日出生在槟城峇六拜,他在峇东柏淡马来学校接受小学教育,并曾在大山脚高级中学、Daeratul Maarifil Al-Wataniah中学和美以美男子中学就读。 

阿都拉曾担任教师,并从1962年至1964年期间在马来亚大学深造,获得伊斯兰研究学士学位。他于1965年与拿汀斯里恩顿共结连理,育有两名孩子,分别是丹斯里卡马鲁丁及诺丽。然而,恩顿于2002年被诊断患上乳癌,在2005年10月20日病逝后,阿都拉于2007年与敦珍阿都拉结婚。 

在职业生涯方面,阿都拉自在1964年担任公共服务局助理秘书,便展开其充满活力的仕途,后来于1969年受委为国家行动理事会(MAGERAN)的安全理事会首席助理秘书,以及在1971年出任文化、青年与体育部的青年总监,随后在1975年升任为该部门副秘书长。 


虽然阿都拉早在1965年加入巫统,但他在1978年第5届全国大选赢得槟城甲抛峇底国会议席后,才开始活跃于政治,且分别在1984年、1987年和1990年当选为巫统副主席,并在1996年再次当选。 

阿都拉在内阁曾担任的重要职位,包括联邦直辖区副部长(1980年)、教育部长(1984年)、国防部长(1986至1987年)、外交部长(1991年至1999年),以及在1999年出任副首相兼内政部长。 

阿都拉的政途自2000年更上一层楼,他在2000年至2003年期间担任巫统署理主席;随着敦马哈迪医生宣布辞去在巫统、国阵和政府的职位后,他在2003年接过马哈迪的棒子出任首相职,并从2003年至2009年担任巫统主席。 

阿都拉在担任我国第五任首相的6年期间,提出了5大施政重点,即国家使命、国家廉正蓝图、经济走廊发展、人力资本发展和文明伊斯兰概念。 

2006年,他在南马推动了首个经济特区设立柔佛依斯干达经济特区,接着是北马经济走廊、东海岸经济特区、沙巴发展走廊和砂拉越再生能源走廊特区。 

这些经济走廊的设立,是以不同地区的独特优势和资源,专注于不同的经济活动,旨在帮助人民提升生活水平,尤其居住在乡区农村的人民。 

例如,北马经济走廊(NCER)连接玻璃市、槟城、吉打和霹雳,主要发展农业和原产品贸易。而在南马的柔佛依斯干达经济特区则主要专注于制造业和工业领域。 

他也推动了政府与企业之间更灵活的联系,减少官僚主义,以创造更加有利于投资的环境,于2007年成立促进商业特别工作组(PEMUDAH)就是最好明证。 

阿都拉也非常关注清真产品领域的发展,他赁着马来西亚现有的实力,特别是在清真认证方面,为马来西亚成为全球领跑者奠定了基础。 

他在2006年世界清真论坛上宣布成立清真发展公司,带动了马来西亚综合清真生态系统和基础设施的发展。 

除了推各项动经济发展外,阿都拉也深深了解,国家发展的秘诀之一是通过人力资本的开发,尤其是年轻人的人力资本开发更为重要。 

在他领导国家期间,他大力提倡和推动人力资本发展下,因此被誉为“人力资本发展之父”。 


同时,他也实行了以文明伊斯兰(Islam Hadhari)概念的领导原则为基础的发展战略。 

阿都拉也非常照顾公务员和退休公务员的福祉,在任相三年后即为公务员捎来好消息,宣布大幅加薪,幅度达7.5%至35%。 

此外,公务员的生活津贴也大幅上涨了100%,而警察和武装部队成员在之前宣布的加薪基础上又获得了20%的额外加薪。2008年,还允许约4万名选择雇员公积金的公务员恢复养老金计划。 

Author

newsroom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