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具往來星霜換 盛宴千載猶未散

Published at Apr 14, 2025 04:50 pm
 
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均扮演重要角色。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由今日(19日)起至6月18日推出全新特别展览「流动的盛宴——中国饮食文化」,以「流动」为核心视角,串联中国五千年饮食文明的演变历程。是次展览汇聚逾110件来自全球顶尖博物馆的珍贵文物,包括8件中国国家一级文物,并结合多媒体互动装置,引领市民及游客从新石器时代至清代,探索饮食文化在生死、文化、山水与时间中的流动轨迹。是次展览作为「香港艺术三月2025」的重点节目之一,馆方预计将合共有10万人次观展。 ●香港文汇报记者 张茗
獸面紋方鼎 商 約公元前1600至公元前1100年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由餐桌上的色香味俱全,再到以饮食为基础而形成的礼仪习俗、思想和哲学,内容极为丰富。由于紫禁城内的皇帝并无固定用膳地点,御膳房需要将餐具和饭菜送到皇帝所在地。是次由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联合主办的展览,从历史文化及传统风俗中确立3个与「移动」食物和食具有关的主题,包括「跨越生死」、「跨越文化」及「跨越山水」3个单元,以及运用多媒体手法展现最后单元「跨越时间」,让观众在当代食器与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创新的关系上探索。 

跨越万年历史 哪都要吃饭 

逾110件来自全球顶尖博物馆的珍贵文物中,除了8件来自故宫博物院的中国国家一级文物外,还汇聚了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大英博物馆、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以及香港艺术馆和香港茶具文物馆的珍贵馆藏,呈现横跨五千年的中国饮食文化与生活面貌。 

展览沿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10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至清代(1644年至1911年)的历史脉络,结合运用多媒体及新科技,生动地展现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 

展览的重点展品包括故宫博物院所藏、西周时期的作父丁尊和鲁侯爵等用作祭祀的青铜礼器。它们被视为沟通人神天地的重要媒介,体现了中华文明「礼食同源」的观念。 

唐、宋朝时期中国与中亚和西亚在饮食文化上交流不绝,令中外饮食风俗的交汇融合,唐代凤首壶亦是重点展品之一。该执壶有「把手」和「流口」,展示了胡人以倾注方式倒酒的饮俗,如何改变中原旧有以勺或斗斟酌的盛酒习惯。另外一件重点展品神兽葡萄纹三足盘则揭示了在唐代出现的大盘,与胡风食物的引入有着密切相关。 

历史上著名游宴成为众多书法、绘画及各种工艺品的创作灵感来源,是次展览亦展出清代重要宫廷画家丁观鹏(活跃于1726–1770年)的《夜宴桃李园图》,该画刻画了唐代有「诗仙」美誉的李白与堂弟们在桃花盛开的园林中聚会宴饮。 

「虚拟餐桌」回顾食器前世今生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吴志华昨日表示,故宫文化博物馆除了重视学术之外亦重视生活,而饮食与生活之间紧密相连,是次展览将饮食文化的题材用生动有趣又不失去文化内涵,可以见到文化源流及演变的方式,让公众了解生活化但重要的课题。 

展厅内设有的虚拟餐桌可以进行模拟点餐,并以动画技术展示不同菜式的烹调过程,从而让观众回顾食器的前世今生和使用方法。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副馆长(研究策展、藏品及节目)王伊悠表示,香港不仅是中外文化,也是饮食文化交流荟萃的地方,「从是次展览可见,如今市民吃到的大饼及胡饼等都是融入当时长安的外来食物,是次展览亦可说是古今中外的对话。」 

为配合「流动的盛宴」主题,博物馆将提供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和资源,包括公众讲座、食品提盒制作工作坊,以及观众学习资源手册等,详情将适时公布。是次展览的成人门票为150元,特惠门票为75元。 

展览详情 

●日期:2025年3月19日至6月18日 

●地点: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展厅8 

●展出文物数量:逾110件 

●入场费:成人150元、*特惠门票75元 

购买全馆通行门票者,可于同日参观博物馆展厅9的「当紫禁城遇上凡尔赛宫—十七、十八世纪中法文化交流」特别展览,成人门票220元、*特惠门票110元 

*特惠门票适用于7岁至11岁小童、全日制学生、60岁或以上长者、残疾人士(与一名同行照料者)及综援受惠人 

展览概览 

●第一单元「跨越生死—礼食同源」 

展示了新石器时代至汉代(公元前206至公元220年)与饮食相关的礼器及陪葬品,探讨古人将生前的宴飨「移动」至来生的重要性。重点展品包括故宫博物院所藏、西周(约公元前1100至公元前771年)时期的作父丁尊和鲁侯爵等用作祭祀的青铜礼器,它们被视为沟通人神天地的重要媒介,体现了中华文明「礼食同源」的观念。谷仓、水井、灶、猪舍及鸡笼等陶制的微缩模型则在西汉(公元前206至公元8年)中晚期盛行,不但反映当时饮食文化蓬勃发展的面貌,亦代表人们对来世生活富足的祈求。 

●第二单元「跨越文化—胡食风尚」 

展示唐(618至907年)、宋(960–1279年)时期中国与中亚和西亚在饮食文化上的交流,探讨中外饮食风俗的交汇融合,展示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饮食传统并非始终如一。例如由中亚引入的食材大多以「胡」字(「胡」即外来)命名,包括胡椒、胡桃和胡麻等食材,至今仍被广泛使用。本单元重点展品之一为唐代凤首壶,它有「把手」和「流口」,展示了胡人以倾注方式倒酒的饮俗,如何改变中原旧有以勺或斗斟酌的盛酒习惯。另一件重点展品为神兽葡萄纹三足盘,揭示了在唐代出现的大盘,与胡风食物的引入有着密切相关。 

●第三单元「跨越山水—游宴之乐」 

明(1368至1644年)、清时期大众旅游兴盛,旅游相关用具随之受到重视。此单元透过明清时期描绘游宴场景的文物及当时制作的游具,展现饮食在山水之间的移动,亦会介绍原本盛装饮食用具的匣盒在清代宫廷如何成为收纳文物的包装用具。重点展品包括清代重要宫廷画家丁观鹏的《夜宴桃李园图》,它刻画了唐代有「诗仙」美誉的李白(701至762年)与堂弟们在桃花盛开的园林中聚会宴饮。明代著名山水画家张复所绘的《曲江仙舫图》则呈现人们置身于宁静山水中在舟上品茶的景象,生动呈现了水上游憩和宴饮的场景。 

●第四单元「跨越时间—传承」 

此单元以崭新活力的方式向观众呈现当中的传承和发展。展厅设有的虚拟餐桌可进行模拟点餐,并以动画技术展示不同菜式的烹调过程,从而让观众回顾食器的前世今生和使用方法。 

资料来源: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整理:香港文汇报记者 张茗 

图:香港文汇报记者涂穴 摄 

Author

newsroom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