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21日讯)心向太阳剧坊成立25周年银禧纪念,主办“戏聚嘉年华”,成功邀请来自亚洲多地的70名戏剧专家与学者齐聚马来西亚。活动除举办“生根开花:马来西亚华文话剧诞辰106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外,也安排学者观赏本土原创舞台剧《奋斗》,参观大马戏剧历史展览和戏剧文化艺术市集。与会学者亦获赠戏剧特刊及本土戏剧出版品,满载而归。
主办方更特别安排参访行程,带领学者走访吉隆坡表演艺术中心、隆雪华堂、巴生为善剧社及人镜慈善白话剧社,深入了解我国民间戏剧文史资料收集与保存工作。
与会学者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大陆、香港及台湾,涵盖多所大学教授与研究员。
在“戏聚嘉年华”交流中,多位海内外专家学者热议华文戏剧的发展,纷纷表达关切与期待。他们一致认为,华文戏剧大旗必须有人继续扛起,研究与传承更应延续。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施旭升动情表示,心向太阳剧坊凭着信念与热爱,完成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他坦言,看到前辈一个个离去,而华文戏剧推动未能持续,心中惭愧;但因剧坊与沈国明博士的坚持,大家才得以再次相聚,分享与讨论华文戏剧的贡献。
施教授特别提到,曾经在中国大陆、香港、澳门与台湾轮流举办的华文戏剧节,共举办十届,曾形成品牌效应并促进学术研究。然而自2016年香港举办第十届之后便戛然而止,实属遗憾。他希望两岸四地与新马学者们能再度携手,把华文戏剧大旗继续扛起。
世界华侨华人文献馆文化宣传员赵频,则结合自身长期从事华侨文化宣传的经历,谈到走访巴生为善剧社及隆雪华堂舞台空间的震撼,并分享体验肉骨茶、娘惹糕点等在地文化的感受,表示使命感与责任感更加坚定。
新加坡七十年代向阳剧社领导人吴岱珉则提出,本地戏剧文化馆虽拥有丰富文献,却缺乏适合馆藏地点和活动空间;而巴生为善剧社虽有宽敞会所,却资源未能结合。他呼吁:“既然心向太阳剧坊能把亚洲学者聚在一起,本地剧社何不携手合作?甚至恢复国际华文戏剧节,推动剧运发展。”
此次“戏聚嘉年华”不仅是心向太阳剧坊25周年的重要里程碑,更为马来西亚与国际学术界搭建交流平台。来自不同地区的学者通过研讨与考察,见证了本地戏剧史料保存的努力与意义,也为未来跨国合作与戏剧发展奠定基础。